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甲型肝炎(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概述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
  • 发病部位在哪里?上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传染科、中医内科、肝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发热、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皮肤发黄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尿液检测、病毒性肝炎检测、肝胆功能检查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儿童和青少年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石军

Q: 甲型肝炎是怎么引起的

A:

甲型肝炎可能由食用受污染食物、饮用不洁水源、密切接触感染者、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接种疫苗、对症治疗、隔离防护、改善卫生等方式预防。

1. 食用污染食物

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贝类、海鲜可能携带甲肝病毒,建议彻底煮熟食物,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症状时可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茵栀黄颗粒等护肝药物。

2. 饮用不洁水源

被粪便污染的水源是主要传播途径,须煮沸饮用水,伴随黄疸、尿色加深时可选用腺苷蛋氨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利胆退黄药物。

3. 密切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生活用品可能传播病毒,需做好个人物品消毒,急性期可使用干扰素α、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增强免疫调节。

4. 卫生条件不良

粪口传播在卫生设施匮乏地区高发,改善厕所设施可阻断传播,重症患者需住院进行保肝治疗并监测凝血功能。

日常应注意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冷饮食,急性期患者须隔离治疗至黄疸消退后1周。

蒋卫民

Q: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传播方式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感染者粪便、密切接触感染者、生食受污染的海产品等。

1、食物水源传播

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未彻底加热的贝类海鲜和生食蔬菜水果。建议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水产品,饮用煮沸水。

2、粪便接触传播

接触感染者粪便后未彻底洗手可能导致传播,常见于托幼机构和家庭内部。接触污染物后要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

3、密切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或性接触可能传播病毒。感染者应单独使用餐具和卫生用品,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4、海产品传播

生食或半生食受污染的海产品特别是贝类可能感染。海产品应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90℃以上持续1分钟。

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出现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蒋卫民

Q: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体方式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密切接触感染者、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海鲜。

1、食物污染

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且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是主要传播方式,常见于生冷食品或加工环节卫生不达标的餐饮场所。

2、水源污染

饮用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暴发流行,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需特别注意饮用水消毒。

3、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密切接触时,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经口摄入可能造成传播。

4、贝类传播

生食或半生食受病毒污染的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因贝类可富集水中病原体而具有较高传播风险。

建议注重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及时洗手,高危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进行预防。

石军

Q: 甲型肝炎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A: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等途径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粪便中,可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

1、粪口传播

感染者粪便中的病毒污染食物或水源后,他人摄入可导致感染。注意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鲜。

2、接触传播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洗手进食可能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共用生活用品。

3、食物传播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贝类、生鲜等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食物应充分加热,避免生食海鲜和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4、水源传播

饮用被污染的水或使用污染水清洗食物可能感染。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饮用瓶装水或煮沸水。

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高危行为。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