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华 山东省立医院 血液内科
55549阅读
Q: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危害
A:
急性失血性贫血可能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危害程度与失血速度及总量密切相关,主要风险包括循环衰竭、多器官缺氧损伤、继发感染、凝血功能障碍。 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骤降,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骤降。需立即输血补充血容量,可使用羟乙基淀粉、乳酸林格液等扩容剂。 血红蛋白急剧减少引发全身缺氧,心肌和大脑最敏感,可能出现心绞痛、意识模糊。需吸氧并静脉补充铁剂如蔗糖铁、右旋糖酐铁促进造血。 失血后免疫细胞数量下降,开放性创伤更易继发败血症。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莫西沙星,同时监测体温变化。 持续失血消耗凝血因子,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严重时使用氨甲环酸止血。 出现急性失血需立即平卧止血并呼叫急救,恢复期应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1、循环衰竭
2、器官缺氧
3、感染风险
4、凝血紊乱
Q: 如何预防急性失血性贫血
A:
预防急性失血性贫血可通过控制外伤风险、加强营养储备、规范用药管理、及时处理基础疾病等方式实现,需结合日常防护与医疗干预。 避免高空作业或剧烈运动时防护不足,发生创伤后立即压迫止血并就医。高危职业人群建议穿戴防护装备。 日常摄入富含铁元素的红肉、动物肝脏,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同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帮助造血功能维持。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应避免超量,消化道溃疡患者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肝硬化患者需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导致经量过多时应尽早干预,必要时可考虑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辅助治疗。 建议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出血风险,术后或分娩后按医嘱补充铁剂,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血红蛋白水平。1. 控制外伤风险
2. 加强营养储备
3. 规范用药管理
4. 处理基础疾病
A:
急性失血性贫血可通过输血治疗、铁剂补充、中药调理、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根据失血量、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休克时需紧急输注红细胞悬液,同时配合血浆扩容。输血量根据失血程度调整,需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 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口服铁剂可促进造血,严重者可静脉补铁。治疗期间需复查血清铁蛋白评估储存铁状态。 归脾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方剂可改善贫血症状,阿胶、当归等单味药配伍使用。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避免与铁剂同服影响吸收。 消化道出血需内镜下止血,外伤需手术清创缝合,妇科出血需激素或手术治疗。控制出血源是纠正贫血的根本措施。 治疗期间建议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等富铁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疗效。1、输血治疗
2、铁剂补充
3、中药调理
4、病因治疗
A:
急性失血性贫血可能由创伤出血、手术失血、消化道出血、妇科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输血、止血治疗、铁剂补充、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 严重外伤或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快速失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加快。需立即压迫止血并急诊处理,可输血补充血容量,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辅助止血。 外科手术中血管损伤或器官切除导致血液丢失,伴随血压下降。术中需结扎止血点,术后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静脉补铁如蔗糖铁注射液促进造血。 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引发呕血或黑便,可能伴随休克。需内镜下止血或介入治疗,药物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止血芳酸注射液。 异位妊娠破裂、产后大出血等导致腹腔或宫腔积血,出现晕厥症状。需紧急手术止血,术后口服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同时治疗原发妇科疾病。 急性失血后应卧床休息,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血常规。1、创伤出血
2、手术失血
3、消化道出血
4、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