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常见于儿童,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及气压损伤等因素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
腺样体肥大或鼻咽部肿瘤压迫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腔形成负压,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积液。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进行鼻咽部检查,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或欧龙马滴剂改善通气。
2、感染因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中耳黏膜炎症反应,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表现为耳闷胀感伴低音调耳鸣,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反应
过敏体质儿童易因变态反应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常见于过敏性鼻炎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或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4、气压损伤
飞行或潜水时快速气压变化可能导致鼓室内外压力失衡,多见于航空性中耳炎。发病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急性期可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疼痛。
建议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让儿童咀嚼糖果减轻耳部不适,持续听力下降需及时进行声导抗检查和耳内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