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通过反复出现创伤性回忆、持续回避相关刺激、情绪与认知负面改变、警觉性增高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等方式判断。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由战争经历、暴力侵害、严重事故、自然灾害、童年虐待等原因引起。
1、反复出现创伤
患者会不自主地通过梦境、闪回等方式反复体验创伤事件,可能伴随心悸、出汗等生理反应。这种情况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有关,临床常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配合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缓解症状严重时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
2、持续回避行为
患者会主动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地点、人物或话题,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这种防御机制可能发展为社交退缩,需通过渐进式暴露疗法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干预,家属应避免强迫患者面对刺激源。
3、认知情绪改变
表现为持续负罪感、兴趣丧失或对外界疏离感,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有关。盐酸氟西汀胶囊联合正念训练可改善症状,患者需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应注意识别自杀风险信号。
4、警觉性增高
出现易怒、注意力涣散或过度惊吓反应,常伴有失眠或攻击倾向。这与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相关,可用阿普唑仑片短期控制焦虑,同时进行呼吸训练和睡眠卫生指导,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
5、症状持续标准
上述症状需持续超过1个月并导致社会功能损害才符合诊断标准。儿童可能表现为退行性行为如尿床,家长需记录症状发作频率。临床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喹硫平片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帮助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饮食中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避免通过酒精缓解症状,建议家属参与心理教育课程,患者可尝试 grounding 技巧如触摸纹理物品缓解急性焦虑发作,症状持续加重时须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