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等。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可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类型。
1、发热
发热是登革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至39-40摄氏度,持续2-7天。发热时常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双峰热,即发热3-5天后体温短暂下降,1-2天后再次升高。发热期患者常感乏力、食欲不振,儿童可能出现惊厥。
2、头痛
头痛多位于前额或眼球后部,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程度较剧烈,常伴有眼眶痛。头痛在发热初期即可出现,随体温升高而加重,部分患者描述为"眼球被挤压"的感觉。头痛可能与病毒血症引起的颅内血管扩张有关,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
3、肌肉关节痛
肌肉关节痛是登革热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腰背部、四肢大关节和骨骼肌,疼痛剧烈时可影响活动,故登革热又称"断骨热"。疼痛多在发病后2-5天最明显,可持续1-2周。体检可见肌肉压痛,但无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这与病毒直接侵袭肌肉组织有关。
4、皮疹
皮疹多在发热3-5天后出现,初为面部、胸背部出现充血性斑丘疹,后扩散至四肢,可伴有瘙痒。皮疹持续3-4天后逐渐消退,部分患者可出现脱屑。登革热皮疹具有多样性,也可表现为针尖样出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这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减少有关。
5、出血倾向
出血倾向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
登革热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居室应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病毒。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腹痛、出血倾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