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13次播放 时长03:18
76036次播放 时长01:49
56323次播放 时长02:19
54540次播放 时长02:23
57658次播放 时长02:28
64075次播放 时长02:37
55537次播放 时长02:36
57277次播放 时长02:52
吴海武 赣州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14278阅读
吴海武 赣州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16747阅读
Q: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是什么
A: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主要包括呕血、黑便、头晕乏力、休克等。症状发展通常按早期表现(呕血或黑便)→进展期(贫血症状)→终末期(失血性休克)排列。 血液经口腔呕出,可能呈鲜红色或咖啡渣样,常提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出血量较大时可能伴随冷汗、心悸等症状。 血液在肠道内消化形成柏油样黑便,具有特殊腥臭味。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活动后气促等表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急性大出血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等休克症状,属于危急情况需立即抢救。 出现呕血或黑便症状时应立即禁食禁水,保持平卧位避免活动,尽快前往急诊科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1、呕血
2、黑便
3、头晕乏力
4、休克表现
Q: 上消化道出血怎么治疗
A:
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原因引起。 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或可见血管残端,常用方法包括注射肾上腺素、热凝止血、止血夹等。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止血药物如血凝酶可辅助治疗。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或球囊压迫止血,这类方法适用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 当上述方法无效或出血量大时需考虑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手术方式取决于出血部位和病因。 治疗期间需禁食,出血控制后逐渐恢复流质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1、内镜下止血
2、药物治疗
3、介入治疗
4、手术治疗
A:
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下套扎术、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方式治疗。门静脉高压通常由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血吸虫病、布加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通过内镜在食管静脉曲张部位放置橡皮圈结扎,阻断血流。可能与门静脉压力升高、侧支循环开放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在内镜引导下向曲张静脉内注射聚桂醇等硬化剂,促使血管闭塞。可能与肝功能失代偿、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常伴随腹水、脾肿大等表现。 使用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直接封闭出血血管,适用于胃底静脉曲张。与门静脉高压程度相关,可能出现再出血、发热等并发症。 经颈静脉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通道降低门脉压力,适用于反复出血患者。与肝静脉压力梯度超过12mmHg有关,可能引发肝性脑病等不良反应。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内镜,限制钠盐摄入,避免粗糙食物,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等药物预防再出血。1、内镜下套扎术
2、硬化剂注射
3、组织胶注射
4、TIPS手术
Q: 消化道出血怎样预防
A:
消化道出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规范用药、控制基础疾病、定期检查等方式预防。消化道出血通常由胃黏膜损伤、药物刺激、肝硬化门脉高压、消化道肿瘤等原因引起。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过硬、过热食物摄入。胃黏膜损伤可能与过量饮酒、暴饮暴食有关,建议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胃黏膜,需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使用期间应监测粪便颜色,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 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监测门静脉压力,食管静脉曲张者可考虑内镜下套扎治疗。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应完善胃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胃镜检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每半年复查凝血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范根除治疗,降低溃疡出血风险。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高危人群可适量补充维生素K帮助凝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1、调整饮食
2、规范用药
3、控制基础疾病
4、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