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08次播放 时长01:29
63865次播放 时长02:37
63302次播放 时长02:38
59967次播放 时长02:39
52739次播放 时长04:32
田洪波 山东省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56865阅读
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后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规律用药、适度运动和定期复查等方式防止复发。复发风险主要与术后管理、基础疾病控制、生活习惯和血管监测等因素相关。 严格管理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避免吸烟饮酒等血管损伤行为。 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配合改善微循环的贝前列素钠,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 坚持步行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采用间歇性跛行训练法,每日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不诱发下肢疼痛为度。 每3-6个月进行血管超声或CTA检查,监测吻合口通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行血管造影评估。 术后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血糖,出现下肢发凉、疼痛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复查血管情况。1、控制危险因素
2、规律用药
3、适度运动
4、定期复查
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或心血管内科,也可能涉及介入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血管外科主要负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血运重建操作。 心血管内科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评估、药物保守治疗及合并冠心病等全身性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 介入科通过微创技术实施血管造影、腔内治疗等操作,适用于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再通。 内分泌科针对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患者进行血糖、血脂调控等基础病因治疗。 建议首诊血管外科或心血管内科,根据病情进展可能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并保持适度运动。1、血管外科
2、心血管内科
3、介入科
4、内分泌科
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因引起。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进行步行锻炼,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延缓病情进展。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扩血管药物如西洛他唑,可遵医嘱服用。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微创手术改善血管狭窄,适用于局限性病变患者。 严重闭塞患者需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重建下肢血流。 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管情况,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出现下肢疼痛加重或溃疡需及时就医。1、生活方式调整
2、药物治疗
3、血管介入治疗
4、外科手术
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较好,主要方式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 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血管,适用于局限性狭窄,术后可能需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在球囊扩张后置入金属支架维持管腔通畅,中远期通畅率较高,可能需服用氯吡格雷预防再狭窄。 采用旋切装置清除血管内斑块,对钙化病变效果显著,术后需监测远端栓塞风险。 球囊表面携带紫杉醇等药物,可抑制内膜增生,适用于小血管病变,需定期复查血管通畅情况。 术后需戒烟控糖、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并每3-6个月进行血管超声随访,出现下肢疼痛发凉需及时就诊。1、球囊扩张术
2、支架植入术
3、斑块旋切术
4、药物涂层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