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息肉(肠息肉)

肠息肉

肠息肉概述

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较女性多见。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肛肠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肠狭窄、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肠蠕动减慢 、腹痛、腹泻、便血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肠道造影、肠镜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无人群限制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杨栋

Q: 肠息肉切除后还会癌变吗

A:

肠息肉切除后仍有癌变可能,复发风险与息肉类型、切除完整性、患者基础疾病及随访依从性等因素相关。

1、息肉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定期复查;炎性息肉通常无癌变风险。

2、切除完整性:

内镜下切除不彻底可能导致残留病灶,建议选择EMR或ESD等完整切除技术,术后病理确认切缘阴性。

3、基础疾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患者遗传易感性高,需更频繁监测并考虑预防性结肠切除。

4、随访依从性:

未按医嘱定期肠镜复查可能延误新发息肉检出,建议术后1-3年复查并根据结果调整随访间隔。

术后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可配合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但须严格遵医嘱。

杨栋

Q: 肠息肉癌变的几率大吗

A:

肠息肉癌变的概率通常较低,多数肠息肉属于良性病变,癌变风险主要与息肉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

1、息肉类型: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癌变概率极低,腺瘤性息肉存在一定癌变可能,其中绒毛状腺瘤风险较高。

2、息肉大小: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癌变风险较小,超过10毫米的息肉癌变概率会明显增加。

3、数量因素:

单发息肉癌变风险较低,多发息肉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癌变概率显著增高。

4、其他因素:

长期炎症刺激、遗传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定期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及时处理,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肠息肉发生风险。

杨栋

Q: 发现大肠息肉怎么办

A:

发现大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定期复查、调整饮食结构、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处理。大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长期高脂饮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切除,常用方法有高频电切术和黏膜切除术,操作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2、定期复查

小型增生性息肉需每1-3年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切除后6-12个月需首次复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后续随访计划。

3、饮食调整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日补充20克以上膳食纤维,适当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发酵乳制品摄入量。

4、药物辅助

阿司匹林可能降低息肉复发风险,钙剂和叶酸对特定人群有保护作用,使用前需评估心血管和出血风险。

建议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戒烟并控制酒精摄入量。

许吉成

Q: 结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A:

多数结肠息肉无须手术,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干预。

1、内镜下切除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直接切除,操作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腺瘤性息肉等癌变风险较低的病变。

2、定期随访

5毫米以下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可暂不处理,建议每1-3年复查肠镜,动态监测息肉大小及形态变化。

3、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减缓息肉生长,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并配合肠镜监测。

4、手术干预

直径超过20毫米、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此类息肉癌变概率显著增高。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限制红肉饮食,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以预防复发。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