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38次播放 时长01:46
54900次播放 时长02:10
60591次播放 时长02:06
56766次播放 时长02:30
55578次播放 时长02:22
64029次播放 时长01:58
57019次播放 时长01:38
53874次播放 时长01:56
张卫群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种植中心
55017阅读
Q: 口腔癌如何分期
A:
口腔癌临床分期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分为I期、II期、III期、IV期四个阶段。 肿瘤直径不超过2厘米且未侵犯邻近组织,无淋巴结转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肿瘤直径2-4厘米或侵犯邻近浅层组织,仍无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手术范围,可能联合放射治疗。 肿瘤超过4厘米或存在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需综合手术、放疗和化疗,部分患者需颈部淋巴结清扫。 肿瘤侵犯深层结构、多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需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姑息性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 确诊后应尽早就医,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I期:
2、II期:
3、III期:
4、IV期:
Q: 口腔癌术后影响
A:
口腔癌术后可能出现咀嚼困难、言语障碍、吞咽功能下降及面部外形改变等影响,通常与手术范围、组织缺损程度及术后康复情况有关。 手术切除部分颌骨或牙齿可能导致咬合功能下降,可通过定制义齿或种植牙修复,建议选择软质食物并分次进食。 舌体或口腔黏膜缺损会影响发音清晰度,术后需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必要时使用电子发音辅助装置。 咽喉部肌肉结构改变易引发呛咳,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训练,严重时可考虑食管扩张术改善进食。 大面积切除可能导致面部不对称,可通过皮瓣移植或假体植入进行整形修复,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 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监测复发迹象,营养支持可选用高蛋白流质饮食,康复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1、咀嚼困难
2、言语障碍
3、吞咽功能下降
4、面部外形改变
Q: 真菌感染会引发口腔癌吗
A:
真菌感染通常不会直接引发口腔癌,但长期慢性口腔真菌感染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口腔癌主要与吸烟、饮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导致口腔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炎症刺激可能促进异常增生。临床表现为口腔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 真菌感染合并吸烟时,烟草中的致癌物会通过受损黏膜加速吸收。酗酒者口腔菌群失衡会加重真菌感染的致癌风险。 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真菌感染更易持续存在。这类患者发生口腔癌的概率较常人明显增高。 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属于明确癌前状态,病理可见上皮异常增生。此类患者需每3-6个月进行口腔癌筛查。 保持口腔卫生、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降低真菌感染风险。出现口腔白斑、经久不愈的溃疡应及时就诊口腔颌面外科。1、感染机制
2、协同因素
3、免疫抑制
4、癌前病变
Q: 口腔癌患者有何表现
A:
口腔癌患者的表现主要有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口腔内肿块或硬结、口腔黏膜颜色改变、不明原因疼痛或麻木。这些症状可能由局部刺激、病毒感染、长期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是口腔癌的早期表现,溃疡边缘不规则且基底硬,可能伴随出血。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口腔内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或硬结,质地坚硬且固定,表面可能呈现菜花样。肿块可能影响咀嚼和吞咽功能,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性质。 口腔黏膜出现白斑、红斑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不平。这种改变可能由长期烟草刺激或HPV感染导致,需进行病理检查确诊。 不明原因的口腔疼痛或麻木感可能提示神经受侵,疼痛可能放射至耳部。晚期可能出现牙齿松动、张口困难等症状。 口腔癌患者应避免烟酒刺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复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口腔颌面外科,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1、口腔溃疡
2、口腔肿块
3、黏膜改变
4、疼痛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