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普通外科

怎样分清乳腺增生和瘤

|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问题描述:
怎样分清乳腺增生和瘤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靖
王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乳腺增生和乳腺肿瘤可通过触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进行区分。乳腺增生通常表现为双侧乳房弥漫性结节伴周期性疼痛,乳腺肿瘤多为单侧无痛性肿块且质地较硬。主要鉴别方式包括乳腺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以及穿刺活检。

1、触诊特征

乳腺增生触诊时可触及颗粒状或条索状结节,边界不清且质地柔韧,疼痛感与月经周期相关。乳腺肿瘤多为孤立肿块,边缘不规则且质地坚硬,活动度差且无周期性变化。建议每月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自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显示增生呈片状低回声区伴囊肿形成,组织结构紊乱但无血流信号异常。肿瘤则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实性占位,内部回声不均匀且可见丰富血流信号。钼靶X线摄影中钙化灶形态差异显著,增生多为散在点状钙化,肿瘤常见簇状微小钙化。

3、病理学检查

空心针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增生病理可见导管上皮增生伴间质纤维化,细胞排列规则无异型性。肿瘤活检可发现异常增殖细胞核分裂象增多,免疫组化检查ER、PR、HER-2等指标可明确肿瘤性质。微创旋切术既能获取组织标本又能切除小型病灶。

4、症状演变规律

乳腺增生症状随激素水平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妊娠哺乳期可能自行缓解。肿瘤生长不受月经周期影响,体积进行性增大可能伴随皮肤橘皮样改变或乳头溢血。绝经后新发乳房肿块需高度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5、高危因素差异

乳腺增生与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等可逆因素相关,乳腺肿瘤高危因素包括BRCA基因突变、初潮早于12岁或未生育史。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增生风险,而放射线暴露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专业乳腺检查,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接受钼靶筛查。日常避免高脂饮食和过量咖啡因摄入,选择支撑性好的内衣减少乳房悬韧带牵拉。出现乳头凹陷、酒窝征等皮肤改变时须立即就诊,乳腺癌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激素水平稳定。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急性乳腺炎肿胀部位发痒怎么办

急性乳腺炎肿胀部位发痒可通过热敷缓解、保持局部清洁、使用药物止痒、调整哺乳方式、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急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哺乳姿势不当等原因引起。

1、热敷缓解

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瘙痒感。使用温热毛巾敷在肿胀发痒部位,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0-15分钟,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热敷后需及时擦干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加重不适。

2、保持清洁

每日用温水清洗乳房及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沐浴露。哺乳前后需清洁乳头,防止细菌滋生。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并勤换洗,减少衣物摩擦对瘙痒部位的刺激。若出现破溃或渗液,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擦拭。

3、药物止痒

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具有收敛止痒作用。合并细菌感染需使用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外用药。禁止自行使用含激素类药膏,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4、调整哺乳

确保婴儿正确含接乳头,避免单侧哺乳时间过长。每次哺乳后排空残余乳汁,可采用手法按摩或吸奶器辅助。交替更换哺乳姿势,减少局部压力。若乳头皲裂可使用羊脂膏保护,哺乳间隙让乳头暴露于空气中促进愈合。

5、及时就医

若瘙痒伴随发热、红肿加剧或脓性分泌物,需立即就诊。急性乳腺炎可能发展为乳腺脓肿,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病情。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口服抗生素,严重者需穿刺引流或手术切开排脓。

哺乳期需保持充足休息与均衡营养,多饮水帮助代谢。避免穿过紧内衣或侧卧压迫乳房。观察体温及乳房硬块变化,记录哺乳时间与症状反应。若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须紧急医疗干预。哺乳期间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确保母婴安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