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透析瘘跳动减弱可能由瘘管狭窄、血栓形成、低血压、血管痉挛、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超声检查、抗凝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1、瘘管狭窄
长期穿刺或血管内膜增生可能导致瘘管管腔变窄。表现为搏动减弱伴局部震颤消失,超声显示血流速度超过400厘米/秒。轻度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术治疗,严重时需手术重建瘘管。日常避免在瘘侧肢体测血压或抽血,穿刺后正确压迫止血。
2、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或穿刺损伤易诱发血栓,常见于糖尿病或抗凝不足患者。特征为突发搏动消失伴疼痛,超声可见管腔填充缺损。急性期可采用尿激酶溶栓,必要时行取栓术。维持透析时应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监测凝血功能。
3、低血压
透析超滤过量或降压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全身灌注不足。表现为瘘管塌陷、搏动微弱,收缩压常低于90毫米汞柱。需调整干体重设定,必要时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透析间期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快速体位变化。
4、血管痉挛
寒冷刺激或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管收缩。特征为间歇性搏动减弱,局部按摩后改善。发作时可热敷或使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解痉。日常注意瘘肢保暖,避免接触冷水,透析前半小时停止吸烟。
5、感染
穿刺部位感染可能引发血管炎性水肿。伴随红肿热痛症状,严重时形成脓肿。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脓肿需切开引流。每次透析后使用碘伏消毒穿刺点,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透析患者应每日三次触摸瘘管震颤,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瘘侧肢体负重或受压,睡眠时垫高前臂促进回流。控制血压和血糖在目标范围,限制高磷食物摄入。透析间期进行握力球锻炼,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以增强血流。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监测,每年至少一次瘘管造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