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肠息肉通常不需要切除肠子,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外科手术切除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息肉,通过内镜引导下将息肉黏膜层完整切除。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便血,一般1-2天可缓解。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避免术后出血风险。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合较大或扁平型息肉,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保留肠壁结构。该技术对操作要求较高,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有无穿孔症状。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指导后续随访方案。
高频电凝切除术通过电流灼烧息肉基底部,适用于带蒂息肉。术中需控制电流强度避免肠壁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该方法对5-10毫米息肉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电凝可能影响病理诊断。
氩离子凝固术采用氩气电离产生的热能处理小息肉,尤其适合多发性小息肉。治疗过程无接触创伤,但深度控制要求精确。术后需观察1周排便情况,警惕迟发性出血可能。
外科手术仅适用于癌变风险高、内镜无法切除的巨大息肉或合并肠梗阻等情况。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会切除部分肠管,术后需住院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病理确诊为恶性时需进一步评估淋巴结清扫范围。
发现肠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肠镜复查,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术后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需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