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肛门控制不住大便可能由肛门括约肌松弛、神经损伤、直肠炎症、直肠脱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肛门括约肌松弛长期便秘或分娩损伤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表现为轻度漏便。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可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2、神经损伤糖尿病或腰椎损伤可能影响控制排便的神经传导,常伴有下肢麻木。需控制原发病,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3、直肠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直肠敏感度异常,多伴随黏液血便。美沙拉嗪栓剂、氢化可的松灌肠等抗炎治疗可缓解症状。
4、直肠脱垂盆底组织松弛可能导致直肠黏膜外翻,常见于老年患者。轻度可通过提肛锻炼改善,重度需行Altemeier手术等修复术式。
日常注意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成形,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洁会阴部减少皮肤刺激。
大便成颗粒可能由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 膳食纤维不足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导致粪便体积减小。建议每日摄入适量粗粮和绿叶蔬菜,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小麦纤维素颗粒、聚乙二醇4000散等药物调节。
2. 饮水过少每日饮水量不足导致肠道内水分被过度吸收。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饮水量,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甘油灌肠剂、多库酯钠片等缓泻剂。
3. 肠道动力异常可能与久坐缺乏运动、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排便费力伴腹胀。建议进行腹部按摩和适度运动,医生可能推荐莫沙必利片、匹维溴铵片、曲美布汀等促动力药物。
4. 肠易激综合征常与精神压力、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症状包括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需配合心理疏导,临床常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美贝维林片、洛哌丁胺等药物对症治疗。
持续出现颗粒状大便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