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胆囊癌出现黄疸通常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属于严重并发症。黄疸主要由胆道梗阻引起,可能伴随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症状,需警惕肝功能衰竭风险。
1、梗阻性黄疸:
胆囊癌压迫胆总管或肝门部胆管时,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μmol/L,直接胆红素占比超过60%。此时需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架植入解除梗阻。
2、肝功能损害:
长期胆道梗阻可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同步升高。严重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等肝衰竭前兆症状,需静脉补充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
3、继发感染风险:
胆汁淤积易合并急性胆管炎,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等夏科三联征表现。血培养常见大肠埃希菌感染,需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ERCP引流。
4、肿瘤转移征象:
肝门淋巴结转移或肝内多发转移灶会加重胆道梗阻程度。增强CT可见肝门部"软藤征",PET-CT能发现远处骨转移,此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建议姑息性胆道引流联合化疗。
5、预后评估指标:
黄疸出现后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足6个月。Child-Pugh评分C级或胆红素>300μmol/L提示终末期,需考虑最佳支持治疗,包括镇痛、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需严格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g以下,优先选择鱼油等中链脂肪酸。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预防出血倾向。监测尿色及大便性状变化,皮肤瘙痒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建议每2周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急诊处理。姑息治疗阶段可配合中医疏肝利胆方剂改善症状,但需避免肝毒性草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