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6次阅读
膀胱憩室可通过定期复查、药物治疗、导尿处理、手术切除、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膀胱憩室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下尿路梗阻、膀胱肌层薄弱、反复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定期复查
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小憩室,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或膀胱镜检查。监测憩室大小变化及是否合并结石、肿瘤等并发症。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必要时配合尿流动力学评估。
2、药物治疗
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存在排尿困难者可短期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松弛尿道平滑肌。药物需严格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导尿处理
憩室内尿液潴留严重时可采用间歇性导尿,选用硅胶材质导尿管减少黏膜损伤。导尿频率根据残余尿量调整,操作需严格无菌。长期导尿者需定期更换导管并预防尿路感染。
4、手术切除
憩室直径超过3厘米或反复感染者需行膀胱憩室切除术,可选择经尿道电切术或腹腔镜手术。术前需完善尿路造影定位憩室开口,术后留置导尿管1-2周促进创面愈合。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咖啡因及酒精刺激。定时排尿每2-3小时一次,排尿时可用手按压下腹部辅助排空。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练习3组每组10次。
建议患者避免久坐及憋尿,注意会阴部清洁。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摄入。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膀胱功能锻炼,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出现血尿、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合并神经源性膀胱者需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