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癌痛可能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具体表现与肿瘤类型、部位及病情进展有关。癌痛主要由肿瘤压迫、侵犯神经或治疗副作用引起,需通过规范化疼痛评估和治疗缓解症状。
阵发性癌痛通常由特定动作或体位触发,例如骨转移患者在活动时出现尖锐刺痛,内脏肿瘤患者可能因肠蠕动或膀胱充盈诱发间歇性绞痛。这类疼痛发作时程度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可能伴随出汗、心率加快等自主神经反应。神经病理性癌痛常表现为电击样、烧灼感的阵发疼痛,多见于肿瘤侵犯臂丛神经或骶神经丛时。部分患者疼痛发作具有规律性,如胰腺癌患者餐后上腹疼痛加剧。
持续性癌痛多与肿瘤持续生长相关,如肝癌患者的肝包膜牵张痛表现为右上腹恒定胀痛,乳腺癌胸壁转移可能导致患侧胸部持续钝痛。这类疼痛基础强度相对稳定但可能逐渐加重,常伴随感觉异常或痛觉超敏。晚期患者可能出现爆发痛,即在持续疼痛基础上突发剧烈疼痛,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骨转移患者的静息痛、脑肿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通常呈持续性。
建议癌痛患者使用疼痛日记记录发作特点,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缓解因素。医疗团队会根据疼痛性质选择阶梯镇痛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炎性疼痛,阿片类药物控制中重度疼痛,抗惊厥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可结合放疗缩小肿瘤体积,神经阻滞术中断痛觉传导,心理干预改善疼痛耐受。保持适度活动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但应避免加重疼痛的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