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大肠粪石症是指粪便在肠道内长时间滞留、水分被过度吸收后形成的坚硬粪块堵塞肠腔的病理状态,可能由长期便秘、肠道蠕动功能减弱、饮食结构不合理、药物副作用、肠道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
1、长期便秘
排便间隔超过3天或排便费力时,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持续被肠道吸收导致干结。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
2、肠道蠕动减弱
老年人、久卧患者因肠神经功能退化或活动量不足,肠道推进力下降。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严重者需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
3、饮食结构失衡
低纤维高脂饮食会减少粪便体积,精加工食品缺乏促进蠕动的残渣。每日应摄入不少于25克膳食纤维,推荐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4、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钙剂、铁剂或阿片类止痛药可能抑制肠蠕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需监测排便情况,必要时联合乳果糖等缓泻剂预防粪石形成。
5、肠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巨结肠或术后肠粘连等器质性问题会导致粪便通过障碍,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伴呕吐。需通过灌肠或手术解除梗阻,术后需进行肠道功能训练。
预防大肠粪石症需建立科学饮食模式,保证每日饮水量超过1500毫升,适当增加快走等有氧运动。出现持续腹痛、排便困难超过1周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肠梗阻。老年人和长期卧床者建议每周进行2-3次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10分钟,配合温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粪便嵌顿初期可使用液体石蜡等润滑性泻剂,但禁止自行进行剧烈灌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