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新生儿溶血症检查项目主要有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检查、游离抗体试验等。新生儿溶血症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可能导致黄疸、贫血等症状,需及时明确诊断并干预。
1、血型鉴定
通过检测新生儿及母亲ABO血型和Rh血型,判断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多见于O型血母亲分娩A型或B型婴儿,Rh血型不合常见于Rh阴性母亲分娩Rh阳性婴儿。血型鉴定是溶血症筛查的基础项目,需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外周血进行检测。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用于检测新生儿红细胞表面是否附着母体抗体,是诊断溶血症的关键指标。阳性结果提示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可能发生溶血。该试验需使用抗人球蛋白血清与新生儿红细胞反应,若出现凝集则为阳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血清胆红素测定
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评估溶血程度。溶血症患儿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严重时可导致核黄疸。检测可采用静脉采血或经皮胆红素仪,出生后24小时内胆红素超过5mg/dl需警惕病理性黄疸。
4、血常规检查
观察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参数辅助诊断。溶血时血红蛋白可降低,网织红细胞代偿性增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严重溶血可能出现有核红细胞,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动态监测血常规有助于评估贫血进展和治疗效果。
5、游离抗体试验
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是否存在游离的母体抗体,补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不足。若游离抗体阳性而直接试验阴性,仍提示存在溶血风险。该试验需将新生儿血清与标准红细胞反应,观察是否出现抗体介导的凝集现象。
确诊新生儿溶血症后需根据病情采取光疗、输血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定期监测胆红素和血红蛋白变化。母乳喂养者需观察婴儿有无嗜睡、拒奶等异常,发现皮肤黄染加重或出现抽搐等表现应立即就医。保持合理室温避免低体温加重溶血,按医嘱完成复查随访。
儿童乙型流感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乏力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补液治疗、物理降温、预防并发症等。儿童乙型流感通常由病毒直接侵袭、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环境因素、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奥司他韦颗粒、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可用于抑制乙型流感病毒复制。奥司他韦颗粒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能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通过吸入给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适用于重症患儿静脉给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症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可缓解发热和头痛症状。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能改善鼻塞流涕。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适用于干咳症状。使用解热镇痛药时需注意给药间隔,避免过量。止咳药物不推荐用于4岁以下儿童,家长需遵医嘱用药。
3、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散可预防和纠正脱水,适用于呕吐腹泻患儿。补液时需少量多次喂服,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家长应观察患儿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可适量给予稀释的果汁、米汤等补充电解质。
4、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减少衣物包裹。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体温,记录热型变化。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持续超过38.5℃需考虑药物降温。
5、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是否出现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细菌性并发症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并发症高风险患儿可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家长需注意患儿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变化。
儿童乙型流感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患儿需隔离至体温正常24小时后,避免传染他人。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活动量。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6月龄以上儿童均可接种。家长接触患儿后需及时洗手,患儿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如出现呼吸急促、嗜睡、拒食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