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肺部恶性肿瘤能否治好取决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个体差异,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能达到临床治愈,中晚期患者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肿瘤局限且无转移,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术后五年生存率较高。部分患者需配合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无法手术的早期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也能达到类似手术的局部控制效果。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复发转移,需结合预防性脑照射等综合治疗。
中晚期患者通常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通过新辅助治疗降期后争取手术机会,或采用同步放化疗。Ⅳ期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存在驱动基因突变者可选择相应靶向药物,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带瘤生存。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患者主要依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但易产生耐药性。
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部恶性肿瘤。戒烟可降低发病风险,已确诊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治疗期间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咯血、持续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心理支持对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是否属于大手术需根据病变范围和手术方式判断,多数情况下需进行肺叶切除等较大范围手术,但具体风险与个体病情相关。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手术干预通常涉及病变肺组织的切除,对于局限性的肺段或亚段病变,可能仅需局部切除,手术创伤相对较小。若病变范围广泛或累及多个肺叶,则需行肺叶切除术甚至全肺切除术,此时手术范围扩大、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概率上升。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病变位置、患者年龄及肺功能储备密切相关,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普及降低了部分患者的创伤程度。
对于新生儿或婴幼儿患者,由于器官发育未成熟,任何肺部手术均具有较高风险,需由小儿胸外科团队评估。合并严重呼吸窘迫或感染的患者,术前需稳定生命体征,术中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操作。少数病例存在病变与重要血管神经粘连的情况,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出血风险,此时需做好中转开胸手术的准备。
术后需密切监测呼吸功能变化,早期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建议术前完善CT三维重建等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术后定期随访肺发育情况。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治疗应结合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严格评估手术指征与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