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血管外科

什么是草莓状血管瘤

|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问题描述:
什么是草莓状血管瘤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肖舒
肖舒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草莓状血管瘤一般在出生时看不到有病变,或者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以后迅速增长,逐渐长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生长在皮下脂肪层,在浅筋膜外容易凸出皮肤,红色不是皮肤的颜色,而是将皮肤撑薄了透出的红色。若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病变部位在头面部或手脚部位,且增长迅速,需特别注意。应及时治疗,以免增长过大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婴幼儿面部畸形或肢体残疾。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血管损伤有淤血会变血栓吗

血管损伤后出现淤血通常不会直接形成血栓,但若淤血长期未吸收或伴随其他高危因素可能增加血栓风险。血管损伤后局部淤血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导致,属于皮下出血的常见表现;血栓形成则需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三者共同作用。

淤血与血栓的本质区别在于发生机制和部位。淤血多见于浅表软组织损伤,血液渗出至血管外形成紫癜样改变,通常1-2周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血栓则发生在血管腔内,由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形成,常见于下肢深静脉、心房等血流缓慢区域。日常磕碰导致的淤血若无反复外力刺激或凝血功能障碍,多数通过冷热敷交替、抬高患肢即可促进吸收。

当淤血合并以下情况时需警惕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淤血部位持续肿胀疼痛且皮肤温度升高;存在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等易栓症;血管壁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广泛受损。这类情况下淤血可能成为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需通过血管超声、D-二聚体检测排查。糖尿病患者下肢淤血合并皮肤溃疡时,创面炎性反应会激活凝血系统,更需定期评估血管状况。

预防淤血发展为血栓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久坐久站,损伤初期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淤血面积超过掌心大小或伴随肢体麻木、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静脉血栓。日常可增加饮水维持血液流动性,适度活动踝泵运动促进循环,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