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肝胆外科

B超检查肝血管瘤准确吗

|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问题描述:
B超检查肝血管瘤准确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涛
李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

B超检查肝血管瘤通常是准确的,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主要有B超、增强CT、磁共振成像等方法,B超对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B超检查肝血管瘤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势,对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典型血管瘤,超声图像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高回声团块,内部可见网格状或蜂窝状结构。当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时,B超能有效区分囊性与实性病变,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还能观察病灶血流情况。对于位置表浅、体积较大的血管瘤,B超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到较高水平。

部分特殊情况下B超诊断可能存在局限,如患者体型肥胖导致声波衰减、病灶位置过深或被肋骨遮挡、血管瘤体积过小或表现不典型时,可能出现漏诊或误诊。直径小于1厘米的血管瘤在B超下可能仅表现为点状强回声,与肝内钙化灶等病变难以鉴别。混合型血管瘤因含有纤维化或血栓成分,超声图像表现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对于B超检查发现的疑似肝血管瘤,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确诊。平时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瘤体破裂,定期复查监测血管瘤变化情况,如有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百香果吃多了伤肝吗?

百香果适量食用一般不会伤肝,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脏代谢负担。百香果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及生物活性成分,正常食用有助于抗氧化和消化功能。

百香果的果肉和种子含有较多有机酸及膳食纤维,每日摄入1-2个可满足营养需求。其维生素C含量较高,能帮助清除自由基,辅助肝脏解毒功能。果皮中的类黄酮成分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但需通过专业提取工艺才能有效利用,日常直接食用果皮可能刺激胃肠。百香果籽含少量氰苷类物质,在人体内代谢为氢氰酸,但正常食用量下肝脏可完全代谢,不会造成蓄积性损害。

长期每日食用超过5个百香果可能引发潜在风险。过量有机酸会刺激胃黏膜,间接影响肝脏的供血功能。果籽中的粗纤维可能加重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风险。部分人群对百香果中的致敏蛋白存在过敏反应,可能诱发免疫性肝损伤。已有脂肪肝或肝炎的患者,大量摄入会加重肝脏代谢果糖的负担,建议控制在每日1个以内。

建议选择成熟度高的黄色百香果,其酸性物质含量低于紫色品种。食用时可过滤掉部分籽粒减少纤维摄入,避免与酒精同食加重肝脏负担。慢性肝病患者需咨询营养师调整摄入量,出现皮肤黄染或右上腹隐痛应立即停食并就医检查肝功能。日常保存需冷藏避免霉变,霉变果实产生的黄曲霉素会直接损伤肝细胞。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