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肾炎的特征主要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肾炎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等引起,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1、血尿
血尿是肾炎的常见特征,表现为尿液颜色变红或呈洗肉水样,也可能为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血尿通常由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红细胞漏出引起,可能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肾炎引起的血尿需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鉴别,可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辅助判断。
2、蛋白尿
蛋白尿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轻者可表现为尿泡沫增多,严重时尿液浑浊。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引发低蛋白血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可明确蛋白尿程度,尿蛋白电泳有助于判断蛋白来源。
3、水肿
肾炎患者常见眼睑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主要与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晨起时眼睑水肿明显,活动后下肢水肿加重。需监测每日体重变化,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治疗。
4、高血压
肾炎常伴随血压升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钠水潴留等因素有关。高血压可加速肾功能恶化,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肾炎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通常较普通高血压患者更为严格,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影响肾功能的降压药物。
5、肾功能异常
肾炎可能导致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升高,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肾功能损害程度可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需进行鉴别。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是治疗重点。
肾炎患者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加重、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氯噻嗪片、缬沙坦胶囊、金水宝胶囊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隐匿型肾炎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隐匿型肾炎可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评估、肾活检等方式确诊,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控制感染、调节免疫、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隐匿型肾炎与遗传性肾病相关,如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常有家族史,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导致血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
2、感染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常见诱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伴咽痛发热,尿检可见红细胞管型。急性期需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需彻底治疗。感染控制后多数患者尿异常可自行缓解,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
3、免疫异常
IgA肾病是隐匿型肾炎最常见类型,因黏膜免疫异常导致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典型表现为感染后72小时内出现肉眼血尿,肾活检可见IgA沉积。轻症可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需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呼吸道感染,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
4、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伴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必须用药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替代解热镇痛,同时监测尿NAG酶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老年患者和脱水状态下更需谨慎用药。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导致微量白蛋白尿。早期严格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和降压(目标<130/80mmHg)可延缓进展,常用药包括二甲双胍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肥胖患者需减重至BMI<24,高尿酸血症者用非布司他片控制血尿酸<360μmol/L。
隐匿型肾炎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推荐优质蛋白摄入量0.8-1.0g/kg/天。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需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谨慎选择增强CT等需造影剂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