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 精神病科

脑电治疗对精神病人的作用

|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问题描述:
脑电治疗对精神病人的作用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脑电治疗对精神病人具有一定调节脑功能、缓解症状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脑电治疗通过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大脑皮层,改善神经递质平衡,减轻幻觉、妄想、情绪低落等症状。

1、调节脑电活动

脑电治疗通过低频或高频电流刺激,可纠正异常脑电波模式。精神疾病患者常存在α波减少、θ波增多等异常,治疗能促进大脑皮层同步化放电,改善认知功能与情绪调节能力。临床常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疗程化治疗。

2、缓解阳性症状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妄想等阳性症状,θ波段的电刺激可抑制过度活跃的颞叶区域。治疗能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配合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液等抗精神病药物时效果更显著。部分患者治疗后可降低药物依赖剂量。

3、改善抑郁情绪

左侧前额叶低频刺激可提升5-羟色胺活性,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有改善作用。治疗能增强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功能连接,配合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时,可缩短起效时间。

4、减轻焦虑反应

右前额叶高频刺激能降低杏仁核过度反应,对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有缓解效果。治疗可调节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活动,减少躯体化症状。临床常与劳拉西泮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联合使用。

5、促进认知恢复

双额叶交替刺激有助于改善精神疾病伴随的注意力缺陷、记忆减退。治疗通过增强默认模式网络功能,提升工作记忆与执行能力。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具有辅助价值。

脑电治疗需根据个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通常10-2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等影响神经活性的物质,配合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可提升长期疗效。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参数,禁止自行中断药物或更改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冥想会不会得精神病

冥想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等方式达到身心放松的练习,通常不会导致精神病。冥想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但如果操作不当或存在潜在心理问题,可能会引发不适。冥想时需注意方法,避免过度沉浸或不当引导。 1、正确方法:冥想时需选择安静环境,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如腹式呼吸,避免过度紧张或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错误的冥想方式可能导致焦虑或情绪波动,但不会直接引发精神病。 2、潜在风险:对于有精神疾病史或心理问题的人群,冥想可能引发情绪波动或加重症状。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在冥想中陷入负面情绪,但这并非冥想本身导致,而是个体心理状态的反映。 3、引导作用:冥想需要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初学者。缺乏专业指导可能导致心理不适,如焦虑或恐惧。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冥想,避免盲目尝试。 4、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部分人可能在冥想中感到不适或情绪波动。这种反应通常是暂时的,不会发展为精神病。 5、心理健康:冥想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但并非万能。对于严重心理问题,仍需结合专业治疗,如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冥想结合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如清淡饮食和瑜伽,有助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建议每天坚持15-30分钟的冥想,配合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如散步或拉伸,以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