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梅毒病变可出现在全身多个部位,常见于外生殖器、肛门、口腔黏膜、手掌及足底等皮肤黏膜处,二期梅毒还可累及淋巴结、骨骼、眼睛等器官。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根据病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和潜伏梅毒,不同阶段病变位置和表现存在差异。
1、外生殖器
一期梅毒硬下疳多发生于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或大小阴唇、会阴等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基底洁净。二期梅毒可出现扁平湿疣,好发于外阴及肛周,呈扁平丘疹状,表面湿润。这些病变具有强传染性,需避免性接触并及时就医。
2、肛门直肠
肛交行为可能导致梅毒病变出现在肛门及直肠黏膜,表现为糜烂、溃疡或菜花样增生,可能伴随排便疼痛或出血。此类病变易被误诊为痔疮或尖锐湿疣,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
3、口腔黏膜
口交传播的梅毒可在唇部、舌缘、颊黏膜等处出现黏膜斑或溃疡,初期为红斑,后期发展为灰白色糜烂面。二期梅毒患者可能出现咽部黏膜炎,表现为咽喉红肿、声音嘶哑。
4、手掌足底
二期梅毒特征性表现为掌跖部铜红色斑疹或鳞屑性丘疹,对称分布,不痛不痒。这种皮疹具有诊断意义,但易与湿疹或银屑病混淆,需结合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判断。
5、全身播散
三期梅毒可侵犯心血管系统引起主动脉炎,累及神经系统导致麻痹性痴呆或脊髓痨,在骨骼、肝脏等内脏形成树胶样肿。先天性梅毒患儿可出现 Hutchinson 三联征、马鞍鼻等特征性改变。
梅毒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青霉素注射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直至血清学转阴。日常需保持病变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2-3年监测抗体滴度变化。接触病变部位后需彻底洗手,衣物毛巾单独清洗消毒。妊娠期梅毒可能造成胎儿感染,需在孕早期完成筛查和干预。
艾滋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控制病情。主要治疗方法有鸡尾酒疗法、免疫调节治疗、并发症管理和预防性用药。
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HIV复制,常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多替拉韦等,需终身服药维持病毒载量检测不到。
通过白细胞介素-2等药物改善免疫功能,配合抗病毒治疗可延缓CD4+T细胞下降,降低机会性感染风险。
针对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艾滋病相关疾病进行专项治疗,需根据具体病症使用抗菌或抗肿瘤药物。
暴露前预防采用恩曲他滨联合替诺福韦,暴露后72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可降低HIV感染概率。
艾滋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用药,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注意营养均衡并避免生冷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