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鼻中隔鼻息肉手术采用局部麻醉通常不会产生剧烈疼痛,但可能存在轻度不适感。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会有效阻断痛觉神经传导,患者可能感受到牵拉或压迫等非痛性刺激。
局部麻醉下进行鼻中隔鼻息肉手术时,医生会在鼻腔黏膜注射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使手术区域暂时失去痛觉。多数患者仅会在注射麻醉药时出现短暂刺痛,类似打针的感觉,随后手术操作阶段基本无痛感。手术中可能因器械触碰鼻甲或牵拉组织产生酸胀感,但属于可耐受范围。部分敏感体质者可能出现轻微恶心或头晕,与麻醉药物吸收或紧张情绪相关。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麻醉效果不完善,导致术中短暂疼痛,此时医生会追加麻醉药物。对疼痛极度敏感者、鼻腔结构异常者或既往有麻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可能体验较差。手术时间过长或操作复杂时,局部麻醉效果可能逐渐减弱,需与医生及时沟通调整。
术后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碰撞鼻部。出现持续疼痛、出血或发热需及时复诊。选择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生操作,术前充分沟通麻醉方案,有助于减轻焦虑和不适感。术后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促进恢复。
棉花掉进耳朵里可通过自行取出、就医处理等方式解决。棉花进入耳道可能由掏耳不当、外力作用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道异物感、听力下降等症状。
1、自行取出
发现棉花掉入耳道后,可尝试用干净镊子轻轻夹出。操作时需保持光线充足,避免损伤耳道皮肤。若棉花位置较浅且可见,可让家人协助取出。切勿使用棉签或手指掏挖,可能导致棉花推向更深位置。操作过程中如出现疼痛或出血应立即停止。
2、就医处理
当棉花位置较深或自行取出失败时,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使用专业器械如耳镜、吸引器等安全取出异物。若棉花残留时间较长可能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流脓等症状,此时需配合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
3、预防感染
取出棉花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可遵医嘱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预防感染。如出现持续耳闷、耳鸣等症状,可能与棉花残留碎屑有关,需再次就医清理。儿童发生此类情况家长不可自行处理,应立即就医。
4、检查耳道
异物取出后建议进行耳内镜检查,确认是否有棉花残留或耳道损伤。若存在皮肤破损可使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感染风险,取出后应密切观察3-5天。
5、改善习惯
避免使用棉花等松散材料清理耳道,可选择专业掏耳工具。日常清洁耳道频率不宜过高,每月1-2次即可。游泳或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防止异物进入。如经常发生耳道异物,可能提示耳道结构异常,需进行详细检查。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取出棉花后3天内避免游泳或潜水。若出现发热、剧烈耳痛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继发中耳炎,需立即复查。日常注意不要将棉花等小物件靠近耳部,儿童玩耍时家长需加强看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可及时发现耳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