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躁狂症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具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治疗依从性及外界干预等因素相关。躁狂症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典型特征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加速等,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更严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部分患者通过早期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病情趋于稳定。常用药物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喹硫平片等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复发概率。规律作息、避免应激刺激、家属监督服药等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若长期未接受规范治疗或存在药物滥用等情况,躁狂发作频率和强度可能逐渐增加。严重时可出现妄想、攻击行为或抑郁转相,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部分患者因代谢紊乱、睡眠剥夺等诱发心血管或内分泌系统并发症。
建议确诊后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家属需关注患者情绪波动和睡眠状况,避免酒精或咖啡因摄入。若出现自我伤害倾向或暴力行为应立即就医。社会支持系统和康复训练对改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内向的人不一定有社交恐惧症,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而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内向的人通常更喜欢独处或小范围社交,在熟悉的环境中表现自然,能够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社交活动。这类人群在社交中可能话少但思维贫乏,对深度交流仍有需求,只是精力恢复方式与他人不同。性格内向者通过阅读、写作等独立活动获得能量,不会因社交场景产生持续恐惧或回避行为。部分内向者甚至在某些专业领域社交表现突出,仅偏好高质量社交而非广泛社交。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对社交场景产生病理性恐惧,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存在持续6个月以上的回避行为。这类人群即使面对必要社交场合也会出现过度焦虑,害怕被负面评价,症状不受环境熟悉度影响。典型表现包括无法完成当众发言、逃避目光接触等,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害。需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或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若内向伴随持续心慌、出汗等生理反应,或长期回避所有社交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到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日常可通过渐进式暴露训练适应社交场景,培养1-2项团体爱好帮助建立社交信心,但无须强迫改变内向特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