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疝气和小肠气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呼,医学上统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的包块,常见于腹股沟区域。
1、腹股沟疝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区缺损向外突出的疾病,临床上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类型。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经腹股沟管突出;直疝多见于中老年,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前突出。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消失。
2、发病机制
腹股沟疝的发生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两大因素相关。腹壁薄弱可能由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肌肉萎缩或胶原代谢异常导致。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等使腹压增高的因素均可诱发疝的形成。婴幼儿因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更易发生斜疝。
3、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主诉腹股沟区出现时隐时现的柔软包块,站立、咳嗽时明显,平卧后多可自行回纳。初期可能仅有坠胀感,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胀痛或牵涉痛。若发生嵌顿则表现为包块不能回纳伴剧烈疼痛,需紧急处理以防肠管缺血坏死。
4、诊断方法
典型病例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即可确诊,医生会让患者站立位检查腹股沟区是否存在可复性包块。超声检查可明确疝内容物性质,必要时行CT检查评估复杂疝的解剖关系。对于不典型病例需与睾丸鞘膜积液、淋巴结肿大等疾病鉴别。
5、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愈腹股沟疝的唯一有效方法,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婴幼儿疝可能自愈可暂观察,成人疝建议尽早手术。发生嵌顿疝需立即就医,可能需急诊手术。术后应避免重体力劳动3个月,控制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预防腹股沟疝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期负重,及时治疗慢性咳嗽等疾病。术后恢复期应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评估复发风险。日常可适当加强腹肌锻炼,但需避免突然用力等危险动作。
退烧针主要用于快速降低体温,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退烧针的主要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布洛芬注射液、赖氨匹林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适用于感染性疾病、中暑、疫苗接种反应等引起的发热。
1、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
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普通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该药物起效较快,但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者慎用。使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导致粒细胞减少。
2、布洛芬注射液
布洛芬注射液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三重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术后发热等情况。该药物可能引起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时需谨慎。与阿司匹林存在交叉过敏反应风险。
3、赖氨匹林注射液
赖氨匹林注射液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合制剂,解热效果显著,适用于高热不退的情况。使用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儿童病毒感染发热时禁用。该药物可能延长出血时间,手术前应停用。
4、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属于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引起的顽固性高热。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免疫功能抑制、血糖升高。突然停药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逐渐减量。
5、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含氨基比林和巴比妥,具有镇静、解热作用,适用于高热伴惊厥的情况。该药物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
使用退烧针后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降温。发热期间建议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物理降温可配合温水擦浴,但禁止使用酒精擦浴。若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意识改变、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退烧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注射,更不可作为常规退热手段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