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肾小球硬化合并肾小管萎缩属于慢性肾脏病进展期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需结合病理分期及肾功能评估,治疗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控制原发病、血压管理、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替代治疗等。病理改变可能导致蛋白尿、水肿、血肌酐升高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
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等原发病是常见诱因。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糖,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片等降糖药物;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选用缬沙坦胶囊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原发病控制不佳会加速肾小球硬化进程。
持续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高压状态。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这两类药物具有降低肾小球内压的双重作用。血压达标可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需每月监测血压变化。
低盐低蛋白饮食可减轻肾脏负担。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合并高钾血症者需限制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摄入。营养师指导下的个性化食谱有助于维持营养平衡。
针对蛋白尿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贫血患者需补充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钙磷代谢紊乱者需服用碳酸钙D3片。所有药物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肾毒性药物使用。
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时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每周需进行3次,腹膜透析可选择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模式。肾移植是终末期最佳治疗方案,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替代治疗前需进行血管通路或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
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预防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适度进行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日水分摄入量根据尿量调整。出现严重水肿或电解质紊乱时需立即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