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穿刺后出现发热可能是正常术后反应,也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轻微低热可能与组织损伤有关,持续高热则需警惕感染风险。
穿刺属于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可能刺激局部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反应性升高。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体温多维持在37.3-38℃之间,无伴随寒战或脓性分泌物。此时适当补液休息,配合物理降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存在个体敏感性差异,可能出现38.5℃以下短暂发热,但血常规检查无异常。
若体温超过38.5℃持续48小时以上,伴随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渗液或寒战等症状,需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操作中消毒不彻底、术后护理不当或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均可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是常见致病菌,可能引发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此时需立即进行血培养、局部分泌物检查,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术后应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每日观察体温变化及局部体征。出现异常发热时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症状,建议及时复查血常规与炎症指标。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高风险人群更需加强监测,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