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5种保健品,实则坑钱又伤身!劝告父母:一定谨慎购买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产品被营销话术包装成“万能神药”,价格动辄上千元。中老年人往往成为主要目标群体,子女们看着父母囤积各种瓶瓶罐罐却无可奈何。其实很多高价保健品的效果,可能还不如均衡饮食来得实在。
一、蛋白粉:并非人人需要
1、普通饮食已足够
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蛋白质,完全可以通过鱼肉蛋奶豆制品获取。额外补充蛋白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2、特定人群才需补充
仅限术后恢复、严重营养不良或专业运动员等特殊群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过量危害被忽视
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钙质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二、葡萄籽提取物:抗氧化神话
1、实验数据多来自体外
商家宣传的抗衰老功效,大多基于细胞实验,人体效果缺乏足够证据。
2、可能干扰药物代谢
其中的原花青素成分,会影响部分抗凝血药物的效果。
3、不如直接吃葡萄
新鲜葡萄皮中的白藜芦醇,生物利用度反而更高。
三、酵素产品:消化酶≠减肥
1、胃酸会破坏活性
口服酵素经过胃部时,大部分活性成分已被胃酸分解。
2、自制风险需警惕
家庭自制酵素可能产生甲醇等有害物质,存在安全隐患。
3、调节肠道靠膳食纤维
改善消化功能,多吃全谷物和蔬果比酵素更安全有效。
四、胶原蛋白饮品:吸收率存疑
1、大分子难以直接利用
口服胶原蛋白会被分解成氨基酸,不会定向补充到皮肤。
2、合成需要维生素C配合
没有足量维生素C参与,补充的氨基酸无法有效合成胶原蛋白。
3、食补效果更优
猪蹄、鸡爪等食物中的胶原蛋白,配合绿叶蔬菜食用效果更好。
五、维生素过量补充:过犹不及
1、水溶性维生素会流失
维生素B族和C补充过量,会随尿液排出造成浪费。
2、脂溶性维生素易蓄积
维生素A、D等过量补充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3、优先食补原则
除非确诊缺乏某种维生素,否则应从多样化饮食中获取。
这些保健品往往抓住人们对健康的焦虑心理,通过夸大宣传牟取暴利。与其盲目跟风购买,不如帮父母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每天保证12种以上食材,每周达到25种食物种类,坚持适度运动,保持良好作息。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吃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下次再看到父母被推销保健品时,不妨把这些科学依据耐心解释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