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女生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女生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朱欣佚
朱欣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副主任医师
女生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质、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进行改善。钙质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蛋白质摄入不足、雌激素水平下降、缺乏运动等因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1、钙质补充: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食物来源包括牛奶、酸奶、奶酪、豆腐、芝麻等。钙片如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也可作为补充剂,每日剂量为500-600毫克。
2、维生素D摄入: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建议每日摄入600-800国际单位。食物来源包括鱼类、蛋黄、蘑菇等。维生素D补充剂如维生素D3软胶囊,每日剂量为400-800国际单位。
3、蛋白质补充:蛋白质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每日摄入0.8-1.0克/公斤体重。食物来源包括瘦肉、鱼、蛋、豆类等。蛋白质粉如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可作为补充剂,每日剂量为20-30克。
4、雌激素调节: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女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食物如大豆、亚麻籽、豆腐等含有植物雌激素,有助于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5、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建议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跳舞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抗阻运动如举重、哑铃等也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每周2-3次。
骨质疏松的女生应注重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钙质、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新生儿疝气是什么样子

新生儿疝气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哭闹时增大、安静时缩小或消失,可能伴随哭闹不安、进食减少等症状。新生儿疝气主要有腹股沟斜疝、脐疝两种类型,通常由腹壁发育薄弱、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疝气类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柔软包块,哭闹或用力时包块突出,平卧或用手轻推可回纳腹腔。包块可能延伸至阴囊或大阴唇,触摸时有肠管蠕动的感觉。该类型与鞘状突未闭合有关,早产儿发生率较高。若发生嵌顿,可能出现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需紧急就医。

2、脐疝

脐疝表现为脐部膨出圆形包块,直径1-4厘米,按压柔软且可回纳,咳嗽时膨出明显。脐疝由脐环闭合不全导致,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易发生。多数在1-2岁内自愈,极少需要手术干预。若包块变硬、触痛或无法回纳,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诊。

3、可复性表现

典型疝气包块具有可复性特征,即包块在腹压增高时突出,平卧或轻柔按压后消失。家长可观察到包块大小随婴儿活动状态变化,如哭闹、排便时增大,睡眠时缩小。这种可复性是区分疝气与其他腹部肿物的关键特征,但需避免反复按压刺激。

4、伴随症状

单纯疝气通常无疼痛,但可能因不适引起哭闹、拒食。若发生嵌顿,婴儿会出现剧烈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膨隆等急症表现,皮肤可能发红发热。早产儿或营养不良患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喂养情况及腹部状态。

5、发育因素

新生儿疝气与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直接相关,早产儿发生率超过足月儿3-5倍。腹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可加重症状。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倾向,男婴腹股沟斜疝发生率显著高于女婴,比例约为4:1。

发现新生儿疝气应避免过度按压包块,减少哭闹以降低腹压,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方式。使用疝气带需谨慎,不当固定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或嵌顿风险。建议定期儿科随访,若包块无法回纳、婴儿持续哭闹或出现呕吐,须立即就医排除嵌顿疝。多数脐疝2岁前可自愈,腹股沟斜疝若未闭合则需在6个月至1岁间评估手术指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