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卫生计生统计公报:医药费用增速得到控制

7
月
20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
2015
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
2015
年达到
76.34
岁,比
2010
年提高
1.51
岁。婴儿死亡率由
2014
年的
8.9‰
下降到
2015
年的
8.1‰
,孕产妇死亡率由
21.7/10
万下降到
20.1/10
万,均提前实现了
“
十二五
”
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本报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陈育德教授对《公报》进行了解读。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到
30%
以下
《公报》指出,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由
2014
年的
68.01%
上升到
2015
年的
70.03%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
2014
年的
31.99%
下降到
2015
年的
29.97%
,实现了
“
十二五
”
规划目标,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30%
以下。
《公报》显示,
2015
年我国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
52.6%
,比
2014
年提高
4.1
个百分点;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
19.4%
,比上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非公立医疗机构诊疗量占到全国门诊总量的
22.3%
,比
2014
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陈育德说,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增民营医院的规模较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医政策,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
门诊住院量增速趋缓
根据《公报》,全国门诊总量
2015
年增长
1.3%
,居民平均就诊
5.6
次,与
2014
年持平;全国住院总量
2015
年增长
3.0%
,年住院率由
2014
年的
15.0%
增加到
2015
年的
15.3%
。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增速
2015
年明显放缓,门诊总量比
2014
年增长
1.3%
,低于前
4
年
6.8%
的年均增幅;住院总量比
2014
年增长
3.0%
,低于前
4
年
9.6%
的年均增幅。
《公报》同时显示,患者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前
4
年的平均水平,与
2014
年基本持平。
2015
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
6.3%
,低于前
4
年
7.2%
的年均涨幅,比
2014
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上涨
5.6%
,低于前
4
年年均涨幅
(6.0%
)。患者医药费的涨幅
2015
年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
8.2%
,农村居民
8.9%
)。
陈育德认为,人口快速城镇化、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医疗需求提高,医药科技的发展,物价上涨,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的变化等,都会对患者费用的增长产生影响,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
患者仍向高级别医院集中
《公报》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2015
年达
77.0
亿人次,比上年增加
1.0
亿人次,增长
1.3%
。
2015
年,总诊疗人次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
43.4
亿人次,占
56.4%
,比
2014
年减少
1.0
个百分点,但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诊疗量占
23%
,比
2014
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医院门诊量达
30.8
亿人次,占
40.0%
,比
2014
年增加
0.9
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
19.5%
,比
2014
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
陈育德称,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门诊量,说明患者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引导城乡居民首选到基层就医,理性有序地利用医疗资源,并降低医疗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