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以大改革思维推动制度创新

公立医院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应当向所有患者提供均等化的医疗服务,保障最基本的就医需求,而不是无视多数人看病难的现实,将一部分优质资源以
“
价高者得
”
的市场方式提供给少数人。
同一名专家,出普通门诊时收费
14
元,出特需门诊时身价则飙升到
300
元。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呼声日渐高涨,公立医院该不该设特需门诊成了业界争论的焦点。北京市卫生局日前表示,随着本市民营医院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公立医院去除
“
特需服务
”
将是趋势。
公立医院涉足特需服务,甚至把
“
特需服务
”
当做
“
摇钱树
”
,在很多地方并不鲜见。由于长期财政投入不足,而医院要维持日常运行和保证医务人员合理薪酬,不得不在增加收入上
“
挖空心思
”;
同时,医院收费重药费而轻技术费,也使部分医务人员感觉自身劳动价值未能体现,更加青睐
“
特需服务
”
带来的收益。此外,由于社会资本办医力量较弱,特需服务这块
“
蛋糕
”
也就被公立医院
“
叼
”
在了嘴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一部分人追求更高效、更优质的就医服务,医院相应地提供
“
特需服务
”
,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服务不应由公立医院来提供。公立医院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应当向所有患者提供均等化的医疗服务,保障最基本的就医需求,而不是无视多数人看病难的现实,将一部分优质资源以
“
价高者得
”
的市场方式提供给少数人。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整体供应不足,优质医疗资源更是稀缺。作为依托政府投入的公立医院,集中了全社会较好的医疗资源,但也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就医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把一部分优质资源
“
挪作他用
”
,势必挤占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现实中,一边是大量的普通患者挂不上号,
“
排队一整天,看病几分钟
”;
另一边,却是少数
“
特需客户
”
专享专家陪护和高级病房。
“
特需服务
”
这类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应当由社会办医解决。应当看到,当前社会资本办医之所以发展滞后,无法接过个性化、市场化医疗服务的担子,主要在于社会资本办医准入门槛过高、限制条件过多,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地位不对等。丰富医疗资源,做大医疗服务的
“
蛋糕
”
,必须释放社会资本办医的活力,再不能拿民资医院当
“
二等公民
”
,而对公立医院
“
过分偏爱
”
。
当前,我国一方面需要增加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
另一方面,更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这就要求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和公立机构做好自己的本分。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增加医疗资源任重道远,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支持公立医院改善办医条件、提升办医水平、改善医务人员待遇,也需要公立医院深化内部管理和绩效改革,主动清除和主业无关的医疗业务,优化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属性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市场属性的个性医疗服务
“
两条腿走路
”
,才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