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长效针剂,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精神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思维、情感、知觉与行为的分裂和紊乱,临床上病因复杂,全球约有2100万人受其影响,终生患病率约为0.30%~0.66%,是导致全球青壮年致残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一直是一个难题。据统计,约10%~15%的患者经历首次发病后可以痊愈,但更多患者可能进入迁延加重状态。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停药——停药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用药者的5倍。因为治疗依从性不理想,精神分裂症具有很高的复发性,规范用药可以得到控制,但约2/3的患者会在停药一年半内复发。如果患者停止服药,77%的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2年后复发率更升至90%。相比之下,依从性良好患者的复发风险仅为18%。
长效针剂则为解决这一难题迎来了曙光。长效注射型抗精神病药(Long Acting Injections,LAIs)是一种将足量剂量的药物注射到体内,能够起到缓释、长效作用的制剂,在治疗吞咽困难或慢性疾病患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长效针剂通常是抗精神病药的酯化物,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后,大部分药物成分储存于注射部位,从而保证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的稳定。
帕利哌酮(Paliperidone)是利培酮(Risperidone)的主要活性代谢物,加入棕榈酸酯制成棕榈酸帕利哌酮(PP),它是一种长效注射型抗精神病药(LAI)。其优点在于能极大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稳定血药浓度,对精神分裂症复发预防效果良好。棕榈酸帕利哌酮目前有三种制剂形式,分别为每月注射制剂(PP1M)、每三个月注射制剂(PP3M)和每半年注射制剂(PP6M)。
近日,天津安定医院药学系的几位学者对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依从性与复发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医院网络信息系统(HIS)和电子病历系统,纳入了使用PP1M治疗的患者以及从PP1M转换为PP3M的患者的详细信息,并分析了出院后患者的复发情况。
该项研究共纳入189例使用PP1M的患者,占研究期间所有住院患者的0.88%。其中女性101例(53.44%),男性88例(46.56%),在189例患者中,5例(2.6%)是从利培酮长效注射剂(RLAI)转换为PP1M,45例(23.81%)从PP1M转换为PP3M。出院后1年内未复发的患者数量是复发患者的两倍以上。治疗不依从(54.55%)和病情波动(45.45%)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在189例患者中,45例(23.81%)首发患者接受PP1M治疗,其复发率显著低于非首发患者。此外,75例(39.68%)坚持PP1M或PP3M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低于未坚持治疗的患者(20.00%vs.35.09%)
基于天津市安定医院的临床数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临床应用,依从性和复发情况三个角度证实了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良好的治疗前景。研究发现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使用相对较少,但抗精神病药物长效针剂不应仅限于依从性低的患者。医生和患者应对长效注射型抗精神病药持积极态度,并在适当的时候转换为更长时间间隔的注射治疗。长效注射型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提供了依据,强调了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早期使用长效注射型抗精神病药重要性,对于优化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绿叶制药是目前中国唯一拥有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瑞可妥®)和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美比瑞®)长效针剂组合的制药公司,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刘登堂教授指出,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和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两种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以满足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需求。其中,利培酮微球针剂适合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而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更适合于巩固期治疗及维持期治疗。该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的同时,相比进口药物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有望大大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