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拿

博禾精选结果

老人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推拿手法是什么

老人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揉、按或者是推等多种推拿手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或者是腰肌劳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通过牵引、针灸、热敷、理疗等等方法进行医治,都有较为不错的效果。如果疼痛的情况比较严重,可咨询专业的医生之后,口服止疼的药物治疗,用药的同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辅助进行功能锻炼,做好腰腹部的保暖工作,最好不要做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中医股外侧皮神经炎推拿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股外侧皮神经炎可通过推拿、热敷、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神经阻滞等方式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通常由腰椎病变、局部压迫、外伤、代谢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大腿外侧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

1、推拿

推拿通过手法松解局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常用手法包括揉法、滚法、弹拨法,重点作用于髂前上棘至膝盖外侧的疼痛区域。推拿可缓解神经卡压,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暴力手法加重损伤。急性期建议每日1次,症状减轻后可改为隔日1次。

2、热敷

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局部代谢,减轻神经水肿。使用40-45℃热毛巾或盐袋敷于大腿外侧,每次15-20分钟。热敷适合慢性期患者,急性炎症期禁用。可配合红外线照射增强效果,每日2次。

3、电针疗法

电针选取风市、伏兔、阳陵泉等穴位,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调节神经功能。每次治疗20分钟,隔日1次。电针具有镇痛和神经修复作用,但皮肤破损或心脏病患者慎用。需配合提插捻转手法增强得气感。

4、穴位注射

在阿是穴或夹脊穴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营养受损神经。每周2次,4次为1疗程。注射后局部可能有胀痛感,需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严重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注射频次。

5、神经阻滞

在神经走行区注射利多卡因和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快速消除炎症。每2周1次,不超过3次。操作需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定位,避免损伤血管。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治疗期间应避免久坐或腰带过紧等压迫因素,加强腰背肌锻炼。饮食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如燕麦、鸡蛋、深绿色蔬菜。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肌肉萎缩,需考虑手术松解。日常可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刺激,睡眠时侧卧屈膝减轻神经张力。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有用吗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推拿对部分腹泻患儿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需结合病因判断是否适用。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轻度腹泻可尝试推拿辅助治疗,严重腹泻或伴随发热、脱水时需及时就医。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对功能性腹泻或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可能有效。顺时针摩腹能促进肠道蠕动,补脾经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揉龟尾穴有助于止泻。操作时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度损伤患儿皮肤。推拿治疗期间应保持患儿腹部保暖,暂停生冷油腻食物。

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需配合药物治疗,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可能出现水样便且次数频繁,此时推拿效果有限。过敏体质患儿出现腹泻时,推拿可能无法缓解过敏反应。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泻,需针对病因治疗而非依赖推拿。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补液。

家长进行小儿推拿前应明确腹泻原因,推拿2-3天无改善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诊。治疗期间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可继续哺乳,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避免红臀发生。

内分泌科小儿厌食症推拿治疗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厌食症可通过推拿治疗改善食欲不振症状,常用手法有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小儿厌食症可能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情志失调、外感邪气、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拒食、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1、揉板门

揉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动100-300次。该手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适用于因饮食积滞引起的厌食,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酸腐。配合饮食调整如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效果更佳。若伴随舌苔厚腻可遵医嘱使用保和丸或小儿消食口服液。

2、运内八卦

内八卦位于掌心周围,以掌心为圆心推运50-200次。此手法可调理气机、促进消化吸收,对情志不畅导致的厌食尤为有效,常见症状包括进食时哭闹、情绪烦躁。家长需注意营造轻松进食环境,避免强迫喂食。若长期食欲低下可配合服用醒脾养儿颗粒或芪斛楂颗粒。

3、摩腹

用手掌顺时针摩动腹部3-5分钟,力度轻柔渗透。摩腹能温中行气、缓解脘腹不适,适合脾胃虚寒型厌食,常见大便溏稀、手脚发凉。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粥、红枣汤等温补食材。若合并腹泻可咨询医生使用婴儿健脾散或参苓白术散。

4、捏脊

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捏提皮肤3-5遍,每日1次。捏脊能振奋阳气、增强体质,对先天不足或病后体虚的厌食患儿有帮助,多伴有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建议家长配合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龙牡壮骨颗粒或黄芪精口服液。

5、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按压膝盖下3寸的足三里穴1-2分钟。该穴位是强壮要穴,能补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适用于各类厌食症。推拿后可饮用少量温开水促进代谢。若伴随明显营养不良需就医评估,可能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或复合维生素B溶液。

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或指导,家长实施时手法要轻柔,每日1次且避开饭后1小时内进行。治疗期间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山药、南瓜、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零食和重口味食物。若推拿2周未见改善或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肠套叠、微量元素缺乏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鼓励孩子参与食物准备过程,培养进食兴趣,同时注意监测身高体重变化。

内分泌科小儿腹泻推拿治疗作用是什么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腹泻推拿治疗作用主要有缓解胃肠痉挛、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改善水电解质平衡。

1、缓解胃肠痉挛

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腹部穴位如中脘、天枢,能松弛过度收缩的肠平滑肌,减轻阵发性腹痛。顺时针摩腹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少肠蠕动频率,尤其适合因受凉或饮食不当引发的功能性腹泻。操作时需保持室温适宜,配合生姜汁介质效果更佳。

2、促进消化吸收

捏脊疗法从长强穴至大椎穴的连续提捏,可刺激督脉及膀胱经,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补脾经手法(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直推)能提高胰酶活性,帮助分解乳糖和蛋白质,适用于乳糖不耐受或蛋白质过敏导致的腹泻。建议在餐前1小时进行操作。

3、调节肠道菌群

揉龟尾穴配合清大肠经手法(食指桡侧缘从虎口向指尖直推),可促进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增殖。临床观察显示该手法能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恢复期效果显著。操作时需配合益生菌制剂使用。

4、增强免疫力

推拿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能提升血清IgA水平,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黄蜂入洞手法(食指中指交替揉按鼻翼两侧)通过刺激鼻黏膜免疫组织,产生交叉保护作用,减少呼吸道感染继发的腹泻概率。建议在流行季节每日操作1次。

5、改善水电解质平衡

运内八卦手法(掌心顺时针环形推运)配合揉二人上马穴,能促进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表达,加速肠道水分重吸收。对中度脱水患儿可减少静脉补液量,但严重脱水时仍需及时就医。操作前后需监测尿量和精神状态。

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急性感染性腹泻应配合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可食用焦米汤、蒸苹果等收敛性食物。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疹,每次便后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内分泌科小儿推拿手法包括哪些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捏脊法等。这些手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或经络,帮助调节儿童生理功能,缓解常见不适症状。

1、推法:

推法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直线单向推动的手法,常用于前臂、背部等部位。如清天河水是从腕横纹向肘横纹直推,有助于退热;推三关是从腕部向肘部推动,可温阳散寒。操作时力度需轻柔均匀,速度适中,皮肤可涂抹少量介质防止摩擦。

2、揉法:

揉法是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位上做环形揉动,如揉板门(大鱼际处)可改善食欲不振,揉足三里能调理脾胃。手法要求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每个穴位持续1-2分钟。注意观察儿童反应,避免用力过度。

3、按法:

按法是用拇指或中指垂直向下按压穴位,如按揉迎香穴缓解鼻塞,按压天突穴止咳平喘。实施时需逐渐加力至适度深度,保持5-10秒后缓慢松开。对囟门未闭的婴幼儿禁用头顶部穴位按压,胸腹部穴位力度需特别轻柔。

4、摩法:

摩法是用掌心或指腹在体表做环形摩擦,如顺时针摩腹可促进排便,背部督脉摩法能增强免疫力。操作时手掌紧贴皮肤匀速移动,产生温热感为宜,通常持续3-5分钟。发热患儿可配合薄荷油介质实施降温摩法。

5、捏脊法:

捏脊法是从尾骨至大椎穴提捏脊柱两侧皮肤,又称"捏积"。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捏起皮肤,交替向前推进,每次3-5遍。该手法可调和脏腑功能,改善积食、夜啼等症状。皮肤破损、高热期间不宜实施,操作后注意保暖。

实施小儿推拿前需确保环境温暖,修剪操作者指甲;推拿介质宜选用天然茶油或爽身粉;饭后30分钟内不宜操作;每次总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若儿童出现哭闹抗拒应暂停,持续症状或发热超过38.5℃需及时就医。日常可配合腹部按摩与捏脊保健,每周2-3次为宜。

肾内科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推拿有哪些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厌食症可通过捏脊疗法、摩腹疗法、揉板门穴、补脾经、运内八卦等推拿方法改善。小儿厌食症可能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拒食、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1、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通过提捏脊柱两侧皮肤刺激经络,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操作时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自尾骨端沿脊柱向上提捏至大椎穴,重复进行5-10遍。该方法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适用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推拿时力度需轻柔,避免皮肤破损。

2、摩腹疗法

摩腹疗法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缓解胃肠积滞。手掌贴于患儿脐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按摩3-5分钟,动作需缓慢均匀。此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肠蠕动,对饮食积滞引起的厌食效果较好。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宜操作,按摩前可涂抹少量爽身粉减少摩擦。

3、揉板门穴

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揉按此穴可健脾和胃。用拇指指腹轻揉患儿双手板门穴各100-200次,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该穴位刺激能调节消化液分泌,改善因情志不畅导致的食欲下降。操作时可配合安抚情绪,避免患儿哭闹影响效果。

4、补脾经

补脾经是在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有健脾益气作用。用拇指指腹沿患儿拇指外侧缘单向推200-300次,动作需连贯轻柔。此法适用于脾胃气虚型厌食,表现为面色萎黄、大便溏稀。推拿时可配合红枣山药粥等食疗增强效果。

5、运内八卦

运内八卦是以掌心为圆心做环形摩擦,可调和脏腑功能。用拇指指腹在患儿掌心画圆50-100次,范围覆盖整个手掌。该方法通过刺激手部反射区调节胃肠功能,对长期厌食伴有睡眠不安者效果显著。操作时保持手掌温暖,避免凉刺激引起不适。

推拿治疗需每日坚持1-2次,连续2-4周可见效果。家长应注意营造轻松进食环境,避免强迫喂食,提供易消化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如南瓜粥、蒸苹果等。若厌食伴随发热、腹泻或体重明显下降,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推拿前后注意保暖,治疗后适量饮用温开水促进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