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盆

博禾精选结果

产后有必要花钱做骨盆修复吗

产后是否需要做骨盆修复因人而异,顺产可能导致阴道损伤和盆骨松弛,需进行骨盆修复改善盆底肌松弛;剖宫产则无需。修复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但具体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骨科骨盆骨转移有何临床表现

陈健鹏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骨盆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压迫症状、活动受限及全身症状等。骨盆骨转移多由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引起,需结合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

1、局部疼痛

骨盆骨转移早期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夜间痛,活动后加重。疼痛多位于髋部、骶髂关节或耻骨区域,可能与肿瘤细胞刺激骨膜神经或释放炎症介质有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放射至下肢或会阴部。临床常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缓解骨破坏,或联合镇痛治疗。

2、病理性骨折

肿瘤侵蚀导致骨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常见于髋臼、耻骨支等承重部位。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剧痛、肢体畸形或无法负重。X线或CT可见溶骨性破坏灶。需通过手术内固定(如髋臼重建术)联合放疗控制进展,同时使用地舒单抗注射液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3、神经压迫症状

转移灶增大可能压迫骶丛神经或坐骨神经,表现为下肢麻木、肌力减退或大小便功能障碍。MRI可明确压迫位置。需紧急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姑息性放疗,配合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营养神经。

4、活动受限

疼痛和骨质破坏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度下降、步态异常,严重时需借助助行器。康复治疗包括低强度关节活动训练、水疗等,同时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控制疼痛。需警惕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风险。

5、全身症状

晚期可能出现贫血、消瘦、高钙血症等,与肿瘤消耗和骨溶解相关。血钙升高可导致嗜睡、心律失常,需静脉注射降钙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利尿。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骨盆骨转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跌倒风险,日常使用防滑垫、扶手等辅助设施。疼痛管理需遵循阶梯用药原则,定期监测血钙及肾功能。建议在肿瘤科、骨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方案,结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控制原发肿瘤进展。出现无法缓解的疼痛或肢体功能障碍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骨盆骨折后膀胱破裂怎么治疗

李青
李青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骨盆骨折后膀胱破裂需紧急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膀胱修补术、耻骨上膀胱造瘘术、骨盆固定术、导尿引流及抗感染治疗。膀胱破裂通常由外伤性骨盆骨折碎片刺伤或挤压导致,可能伴随血尿、排尿困难、下腹疼痛等症状。

1、膀胱修补术

膀胱修补术是治疗膀胱破裂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破裂口较大或合并严重尿外渗的情况。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剖腹或腹腔镜探查膀胱损伤范围,清除血肿后缝合破裂口。术后需留置导尿管7-14天,配合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合并骨盆不稳定骨折,可能需同期行骨盆内固定。

2、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对于复杂性膀胱破裂或合并尿道损伤者,可能需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暂时转流尿液。该术式通过在耻骨上方穿刺置管建立临时排尿通道,待膀胱修复后再拔除造瘘管。术后需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造瘘管,观察尿液性状,可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功能。造瘘期间需定期更换敷料,预防造瘘口感染。

3、骨盆固定术

骨盆骨折移位明显者需行骨盆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手术稳定骨折端,防止二次损伤膀胱。外固定支架适用于急诊期临时固定,内固定则多采用重建钢板或骶髂螺钉。术后需卧床4-8周,配合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逐步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固定不牢固可能导致膀胱再破裂风险。

4、导尿引流

所有膀胱破裂患者均需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尿液,减轻膀胱压力促进创面愈合。导尿管通常选择16-18Fr硅胶气囊导管,留置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引流期间需保持会阴清洁,使用银离子敷料预防尿路感染。若引流液呈鲜红色或量突然减少,需警惕血块堵塞或导管移位。

5、抗感染治疗

膀胱破裂后尿外渗易引发盆腔感染,需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初始治疗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覆盖常见致病菌,后根据尿培养结果调整用药。严重感染可能需经皮穿刺引流盆腔脓肿。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及血常规,补充乳酸林格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患者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早期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鱼肉粥、蒸蛋羹等,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盆底肌训练,使用医用骨盆带提供支撑。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骨盆X线,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发热、尿液浑浊或骨盆疼痛加剧,需立即返院复查。

妇科六个小动作让骨盆变窄

程雷
程雷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盆变窄可通过调整站姿、加强核心训练、改善坐姿习惯、针对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不良姿势等六个小动作实现。骨盆形态受骨骼结构限制,但肌肉力量与日常习惯可优化视觉宽度。

1、调整站姿

站立时保持双脚与肩同宽,重心均匀分布于双脚,避免单侧承重。轻微收紧腹部与臀部肌肉,使骨盆处于中立位。长期坚持可减少骨盆前倾或外扩,改善髋关节稳定性。需避免过度挺腰或塌腰,防止腰椎代偿性受力。

2、加强核心训练

平板支撑、死虫式等动作能强化腹横肌与盆底肌群,增加骨盆周围肌肉张力。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持续20-30秒,逐步延长至1分钟。核心力量增强后,骨盆位置更稳定,减少因肌肉松弛导致的视觉增宽现象。

3、改善坐姿习惯

坐立时保持脊柱直立,双膝略低于髋关节,避免跷二郎腿或长时间瘫坐。使用腰靠垫支撑腰椎,减轻骨盆压力。每30分钟起身活动1-2分钟,防止髂腰肌缩短引发的骨盆前移。办公族可选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辅助矫正。

4、针对性运动

侧卧抬腿、蚌式开合等髋外展肌群训练能收紧骨盆外侧肌肉。瑜伽中的桥式、猫牛式可调节骨盆倾斜度。每周练习3次,每组动作重复8-12次,注意控制动作幅度以避免肌肉拉伤。运动后需进行髋关节拉伸放松。

5、控制体重

体脂率过高会导致脂肪堆积于髋部及大腿,视觉上加重骨盆宽度。通过有氧运动与饮食管理将BMI控制在18.5-23.9区间,减少皮下脂肪对骨盆形态的影响。需避免快速减重造成皮肤松弛,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0.5-1公斤。

6、避免不良姿势

减少穿高跟鞋、单肩背包等导致骨盆歪斜的行为。睡觉时采用仰卧或侧卧姿势,双腿间夹枕保持骨盆中立。搬重物时屈髋下蹲而非弯腰,防止腰椎-骨盆力学失衡。长期坚持可逐步纠正功能性骨盆宽大。

实施上述动作需配合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钙与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若存在先天性骨盆宽大或严重体态问题,建议咨询康复科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日常可穿戴收腹裤辅助塑形,但每日使用不超过8小时以避免血液循环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