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疮里面有一颗硬的通常与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或感染灶包裹有关,可能由毛囊炎、疖肿、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异物肉芽肿或淋巴结炎等疾病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挤压或破坏病灶。
1. 毛囊炎
毛囊炎是细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初期表现为红色丘疹,随着炎症发展可能形成中央有脓头的硬结,伴随疼痛和局部发热。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需口服头孢氨苄胶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助于预防复发。
2. 疖肿
疖肿是深层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硬结质地坚实且压痛明显,后期中央可形成黄色脓栓。可能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早期可热敷促进成熟,已化脓时需由医生切开引流,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治疗。反复发作需排查免疫功能障碍。
3. 皮脂腺囊肿感染
皮脂腺囊肿被细菌感染后,囊壁增厚形成质地坚硬的包块,表面皮肤发红发热,可能破溃排出豆渣样内容物。急性期需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控制感染,炎症消退后建议手术完整切除囊肿。日常避免挤压囊肿区域,减少油脂分泌旺盛食物的摄入。
4. 异物肉芽肿
皮肤内残留的异物如木刺、缝线等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形成边界清楚的硬结,可能伴随轻微疼痛。需通过超声或影像学检查定位异物后手术取出,术后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外伤后应及时清创避免异物残留。
5. 淋巴结炎
邻近部位感染可导致引流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皮下可活动的硬结,常见于颌下、腋窝或腹股沟区。需治疗原发感染灶,如牙龈炎引起的颌下淋巴结炎可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配合局部硫酸镁湿敷缓解肿胀。
日常应注意保持病灶区域清洁,避免摩擦或压迫硬结部位。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若硬结持续增大超过两周未消退、伴随发热或破溃流脓,须立即就医进行病理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防止感染扩散或慢性化。
山东省立医院
孩子出疹子可以适量吃雪梨、绿豆、胡萝卜、薏米、冬瓜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氯雷他定糖浆、地奈德乳膏、氧化锌软膏、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等药物。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调整饮食。
雪梨富含水分和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皮肤干燥瘙痒。其清热润燥的特性对风疹、幼儿急疹等出疹性疾病伴随的咽喉不适有帮助。建议去皮切块蒸煮后食用,避免生冷刺激。
绿豆具有解毒消暑作用,适合水痘、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皮疹。所含膳食纤维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可煮粥或制成绿豆汤,每日不超过50克,脾胃虚寒者慎用。
胡萝卜含丰富β-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对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皮疹的恢复有帮助。建议蒸熟捣泥食用,避免油炸做法。
薏米利水渗湿的特性有助于缓解荨麻疹、汗疱疹等伴有水肿的皮疹。所含薏苡仁酯能抑制炎症反应。可搭配红豆煮粥,但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冬瓜含水量高且热量低,适合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性出疹疾病。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毒素排出。建议连皮煮汤,腹泻患儿需减少食用量。
用于荨麻疹、水痘等瘙痒性皮疹,通过收敛作用缓解症状。使用前摇匀,每日2-3次涂抹患处,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皮肤破损时禁用。
适用于过敏性皮疹引起的瘙痒,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症状。常见剂型为60毫升瓶装糖浆,具体用量需按体重计算,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
用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属弱效糖皮质激素。每日薄涂1-2次,疗程不超过2周。面部及皮肤皱褶处慎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
对尿布疹、间擦疹有保护隔离作用,能促进创面干燥。使用前清洁患处,每日2-3次,不宜与含酸性成分药物同用。对氧化锌过敏者禁用。
用于过敏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等,抗组胺效果持续24小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口干,6岁以下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家长需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湿度50%-60%。记录皮疹形态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出现高热不退、脓性分泌物等需立即复诊。恢复期可适当补充含优质蛋白的鱼肉、鸡蛋等,但需确认无过敏史。避免让孩子抓挠皮疹,可修剪指甲或使用棉质手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风湿疹子一般是指风湿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冷敷缓解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治疗。风湿性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反应、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物理刺激、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避免接触过敏原
风湿性荨麻疹患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或特定食物。日常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褥,避免穿着化纤材质衣物。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致敏物质,减少反复发作概率。
2、冷敷缓解瘙痒
用冷毛巾或冰袋包裹后敷于皮疹处,每次5-10分钟可缓解局部瘙痒和灼热感。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织水肿,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该方法适用于急性发作期的临时处理。
3、口服抗组胺药物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二代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适合长期控制慢性荨麻疹。严重发作时可短期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片增强疗效。
4、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中弱效激素药膏可局部抗炎止痒。每日薄涂1-2次于皮疹处,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禁用,面部及皮肤褶皱处需谨慎使用。
5、免疫调节治疗
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可考虑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通过靶向阻断IgE通路调节免疫反应。严重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可能需要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但需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压变化。
风湿性荨麻疹患者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超过38℃,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继发感染。记录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识别诱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调节免疫功能。急性发作伴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需立即就医,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婴儿起热疹子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衣物、调节环境温度、使用温和护肤品、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热疹子通常由汗腺堵塞、环境湿热、衣物过厚、皮肤敏感、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刺激性洗剂。清洗后轻轻拍干水分,可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或炉甘石洗剂帮助收敛。若出现脓疱或渗出液,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家长需注意褶皱部位如颈部、腋下的清洁,避免汗液滞留加重症状。
选择纯棉、竹纤维等透气材质的衣物,减少化纤面料对皮肤的摩擦。衣物厚度需根据环境温度调整,以婴儿后背温热无汗为适宜。连体衣应避免过紧的松紧带,夜间睡眠时可适当减少包裹层数。若已出现疹子,可暂时不穿袜子或手套以促进散热。
保持室温在24-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使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可搭配微风档电扇促进空气循环。外出时使用遮阳篷或防晒衣物,避免阳光直射。夏季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婴儿车内可放置冰垫辅助降温。
洗澡后涂抹无香精的婴儿润肤乳,如含神经酰胺的丝塔芙润肤乳或妙思乐润肤霜。避免使用含酒精、薄荷等刺激成分的痱子粉。皮疹发红时可冷敷生理盐水,瘙痒明显时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家长需先在小面积皮肤测试产品耐受性。
若疹子持续3天未消退、出现化脓或伴随发热,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夫西地酸乳膏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联苯苄唑乳膏应对真菌感染。对于反复发作的热疹,需排查特应性皮炎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日常应避免过度包裹婴儿,哺乳后及时擦干面部汗液。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人工喂养时注意奶瓶消毒。观察婴儿抓挠行为,可暂时使用棉质护手套。居室定期通风换气,婴儿床品每周高温清洗。若伴随腹泻或食欲下降,需警惕脱水并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福建协和医院
四肢出现红色疹子且不疼不痒可能与湿疹、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银屑病或药物疹等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延误病情。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接触过敏原或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部分患者可能无瘙痒感。玫瑰糠疹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发,初期出现母斑后扩散为椭圆形淡红色皮疹,表面有细碎鳞屑,多数无自觉症状。过敏性皮炎与接触致敏物质相关,如花粉、洗涤剂等,皮疹形态多样但部分患者无瘙痒。银屑病属于免疫异常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覆盖银白色鳞屑,少数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痛痒。药物疹是药物过敏原引发的皮肤反应,皮疹形态多样且部分患者无不适感,需追溯近期用药史。
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或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上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皮疹持续扩散或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皮肤镜等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