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会引起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时,可导致肺栓塞,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可能从血管壁脱落并随静脉血流回流至心脏,继而进入肺动脉分支。当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时,肺部血流受阻,引发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猝死。长期卧床、手术后制动、恶性肿瘤、妊娠等因素均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概率。
少数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因血栓较小或未完全脱落而未引起明显肺栓塞症状。但即使无症状,血栓仍存在潜在脱落风险。对于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评估血栓情况。通过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手段可辅助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以预防肺栓塞发生。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避免肺栓塞的关键。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弹力袜或抗凝药物。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时须及时就医,确诊血栓后需严格卧床并配合治疗,防止血栓脱落。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必要时采取长期预防性抗凝措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性因素、获得性因素、血液淤滞、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基因缺陷可导致血液抗凝机制异常。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可能伴随皮肤瘀斑或不明原因流产史。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确诊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后天因素可破坏凝血平衡。重大骨科手术后血栓发生概率显著增高,可能伴随患肢肿胀疼痛。肿瘤患者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心力衰竭或静脉受压会导致血流速度减缓。瘫痪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可降至正常值的十分之一,可能伴随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建议高危人群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配合踝泵运动促进回流。
静脉穿刺、化学药物刺激或感染可损伤血管内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可能伴随穿刺部位硬结。临床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物理预防措施,严重时需拔除导管。
妊娠期、肾病综合征等病理状态会改变凝血因子水平。孕妇孕晚期纤维蛋白原可升高数倍,可能伴随下肢对称性水肿。需根据孕周调整抗凝方案,禁用华法林等致畸药物,可选用达肝素钠注射液。
存在静脉血栓风险的人群应避免久坐久站,每2小时活动下肢,穿弹力袜改善循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出现单侧肢体突发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未经专业评估禁止自行服用抗凝药物。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有家族史者建议进行血栓易栓症筛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下肢静脉血栓通常需要评估狭窄率,狭窄率是判断血栓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血栓可能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静脉造影或磁共振静脉造影可以测量狭窄率。狭窄率越高,说明血栓对血流的影响越大,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可能仅需抗凝治疗和密切随访。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或放置血管支架等介入治疗。
评估狭窄率有助于预测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血栓后综合征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较高,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和更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医生会根据狭窄率和其他临床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
建议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狭窄率变化。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穿着医用弹力袜,适当抬高患肢,保持适度运动。如出现患肢肿胀加重、疼痛加剧或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