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拉肚子

博禾精选结果

2岁宝宝拉肚子可以吃花生吗

花生属于坚果类的,有一定的润肠通便的作用,所以在腹泻期间尽量不给孩子吃花生,以免导致孩子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饮食方面以蔬菜面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不吃寒凉的食物,包括冷饮,水果等,同时也避免吃糯米类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小儿内科一岁五个月宝宝拉肚子发烧怎么办

张文同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一岁五个月宝宝拉肚子发烧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物理降温、使用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拉肚子发烧通常由胃肠功能紊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过敏、中耳炎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宝宝拉肚子期间应减少乳制品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可给予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避免给宝宝食用生冷、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2、补充水分

拉肚子和发烧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容易引起脱水。家长需少量多次给宝宝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每次5-10毫升,间隔10-15分钟一次。可观察宝宝尿量、精神状态和皮肤弹性判断脱水程度。若出现尿量减少、哭时无泪、囟门凹陷等重度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3、物理降温

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将室温控制在24-26℃,减少衣物包裹。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体温持续不降或超过39℃时需考虑药物降温。

4、使用药物

针对拉肚子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发烧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切勿自行使用止泻药或退烧药,需严格按医嘱用药。

5、及时就医

若宝宝拉肚子持续超过3天,发烧超过39℃,出现血便、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中耳炎等并发症需专科处理。家长需记录宝宝症状变化、体温波动和饮食情况,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和症状变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注意室内通风换气,避免交叉感染。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种类和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大小便次数和性状。若症状反复或加重,需及时复诊。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消毒,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按时接种疫苗可预防部分感染性疾病。

儿科宝宝拉肚子拉红色的怎么回事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宝宝拉肚子拉红色可能是由肛裂、食物染色、细菌性痢疾、肠套叠、过敏性肠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宝宝症状变化,必要时就医诊治。

1、肛裂

宝宝排便时肛门周围皮肤撕裂可能导致粪便带血丝,通常伴随排便疼痛或哭闹。肛裂多与便秘或腹泻时用力排便有关。家长需保持宝宝肛周清洁干燥,使用温水清洗后涂抹凡士林软膏保护皮肤。若反复出血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复方角菜酸酯乳膏。

2、食物染色

食用红心火龙果、西红柿、甜菜根等红色蔬果可能导致粪便暂时性变色。这种染色现象无痛感且排便次数正常,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1-2天内颜色可恢复正常。家长需记录宝宝饮食情况,避免误判为便血。

3、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黏液脓血便,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消毒宝宝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4、肠套叠

婴幼儿肠道嵌套可能导致果酱样血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该病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家长发现宝宝出现蜷缩体位、面色苍白等表现时须紧急送医。

5、过敏性肠炎

牛奶蛋白过敏等食物过敏反应可引发血丝便,常伴有湿疹、呕吐等症状。家长需暂停可疑过敏食物,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糖浆或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协助医生判断过敏原。

家长需每日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臀部皮肤清洁,腹泻期间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血便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时,须立即前往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母乳喂养母亲应暂时回避辛辣刺激及可疑致敏食物。

小儿内科宝宝拉肚子拉墨绿色有点稀的便便

张文同
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宝宝拉墨绿色稀便可能是饮食因素或消化功能异常引起的,常见原因有母乳喂养、铁剂补充、胃肠功能紊乱等。若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出现墨绿色稀便,这与母乳中乳糖含量高、消化吸收快有关。母乳中的胆绿素未被完全还原会随粪便排出,形成绿色便便。家长需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若无异常可继续母乳喂养,哺乳期间母亲应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2、铁剂补充

服用含铁元素的配方奶粉或铁剂补充剂时,未被吸收的铁元素在肠道氧化会使大便呈墨绿色。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注意铁剂过量可能引起便秘,家长应严格遵医嘱控制补充剂量,避免擅自增加铁剂摄入。

3、胃肠功能紊乱

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衡或受凉后可能出现消化功能异常,表现为墨绿色稀便。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微生态,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频繁更换奶粉品牌。

4、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腹泻伴墨绿色稀便,多伴随发热、呕吐症状。需使用蒙脱石散止泻,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控制肠道分泌。家长需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防止脱水加重。

5、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导致黏液脓血便中混有墨绿色成分,伴有明显腹痛。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护理期间要注意餐具消毒,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红臀。

家长应记录宝宝排便次数、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者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绿色蔬菜或含铁食物。人工喂养时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辅食添加需暂停新食材。注意观察有无脱水征象如囟门凹陷、尿量减少,腹泻期间可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臀部护理使用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疹。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高热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普通外科宝宝拉肚子血项高是怎么回事

李婷婷
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宝宝拉肚子血项高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原因有关,可通过粪便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方式明确病因。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1、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是宝宝拉肚子血项高的常见原因,多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宝宝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水样便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2、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可能导致宝宝肠道黏膜损伤,引发腹泻和血项升高。常见过敏原有牛奶、鸡蛋、海鲜等。宝宝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症状。家长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等抗过敏药物。

3、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引起,可导致宝宝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

4、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常见于婴幼儿,主要由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宝宝可能出现水样腹泻、低热等症状,血项检查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5、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宝宝可能出现反复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等症状。血项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升高。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家长需注意观察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宝宝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持续高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调整剂量或停药。

儿科宝宝拉肚子还吐发烧怎么回事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宝宝拉肚子还吐发烧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

1、饮食不当

宝宝胃肠功能较弱,进食过多生冷食物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腹泻、呕吐。部分宝宝可能因乳糖不耐受出现类似症状。家长需暂停添加新辅食,喂养时注意食物温度与新鲜度,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若症状持续,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水样便、喷射性呕吐伴低热。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可能出现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患儿用品。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多由不洁饮食引起,症状包括黏液脓血便、反复呕吐。部分患儿会出现超过38.5℃的高热。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同时配合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肠道微生态。

4、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可能导致肠道有益菌减少,出现腹泻腹胀伴低热。表现为大便酸臭、含未消化食物残渣。可遵医嘱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家长应避免擅自给宝宝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

5、过敏反应

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可引发胃肠型过敏反应,常见于添加辅食初期。症状包括湿疹、腹泻呕吐、体温轻度升高。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过敏原,必要时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治疗。

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与尿量,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避免捂热,腹泻期间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部分病毒性胃肠炎,日常需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抽搐或脱水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逐步过渡至正常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