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

博禾精选结果

鸡眼用药没什么效果怎么办

鸡眼用药效果不佳可通过修除角质、更换药物、物理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改善。鸡眼通常由局部摩擦压迫、药物选择不当、角质层过厚、足部畸形等原因引起。

1、修除角质

定期用温水泡软角质层后,使用消毒工具轻柔修除增厚角质,减少药物渗透阻力。避免自行深挖导致感染。

2、更换药物

水杨酸苯酚贴膏可软化角质,尿素软膏促进剥脱,氟尿嘧啶乳膏抑制增生。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剂型。

3、物理治疗

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能精准破坏鸡眼组织。可能与治疗深度不足或术后护理不当有关,表现为局部红肿、水疱。

4、手术切除

顽固性鸡眼需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通常与足部骨骼异常有关,伴随行走疼痛、皮肤硬结等症状。

建议选择宽松鞋袜减少摩擦,若持续不愈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自行使用腐蚀性药物。

心胸外科肝病常用药口服药物

马烈
马烈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肝病常用口服药物主要有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素胶囊、恩替卡韦分散片、熊去氧胆酸胶囊、双环醇片等。肝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1、复方甘草酸苷片

复方甘草酸苷片适用于慢性肝病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和甘氨酸。该药物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可改善血清转氨酶水平。使用期间需监测血钾浓度,高血压患者慎用。常见剂型为25毫克片剂,需配合低盐饮食。

2、水飞蓟素胶囊

水飞蓟素胶囊是从水飞蓟中提取的保肝药物,适用于中毒性肝损伤和脂肪肝。其活性成分水飞蓟宾能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哺乳期妇女禁用。标准剂型为140毫克胶囊,建议餐同服减少刺激。

3、恩替卡韦分散片

恩替卡韦分散片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发挥作用。该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不可随意停药。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常见剂型为0.5毫克分散片,服药前后两小时需空腹。

4、熊去氧胆酸胶囊

熊去氧胆酸胶囊主要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胆固醇性胆结石,能促进胆汁分泌并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和皮肤瘙痒,胆道完全梗阻患者禁用。标准剂量为250毫克胶囊,需整粒吞服避免破坏肠溶包衣。

5、双环醇片

双环醇片适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服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常见剂型为25毫克片剂,避免与含铝制剂同服影响吸收。

肝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酒精摄入,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40分钟。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等检查,出现乏力加重、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注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非必要药物,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病情恢复。

儿科急性扁桃体炎儿童用药口服液有用吗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急性扁桃体炎儿童使用口服液通常是有用的,可以缓解咽痛、发热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蓝芩口服液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板蓝根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该药可能引起轻微胃肠不适,家长需观察儿童服药后反应。用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皮疹或腹泻应停药就医。

2、小儿咽扁颗粒

小儿咽扁颗粒含金银花、射干等成分,能缓解急性扁桃体炎导致的吞咽困难。颗粒剂型便于儿童服用,可用温水冲调。家长需注意该药含蔗糖,糖尿病患儿慎用。服药后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耳痛,需及时复诊。

3、蓝芩口服液

蓝芩口服液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芩,针对急性扁桃体炎伴有的充血肿胀效果较好。该药味苦,儿童可能抗拒服用,家长可适当稀释后分次给药。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若扁桃体出现白色分泌物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4、开喉剑喷雾剂

开喉剑喷雾剂可直接作用于咽喉部,快速缓解急性扁桃体炎引发的灼痛感。喷雾剂型适合抗拒口服药的儿童,但需家长协助对准患处喷洒。使用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饮水,每日使用不超过6次。若出现黏膜麻木感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5、金振口服液

金振口服液含人工牛黄、珍珠母等成分,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伴高热惊厥风险的儿童。该药具有镇静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嗜睡,家长需避免让儿童单独活动。用药期间须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改变需紧急就医。

急性扁桃体炎儿童护理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每日用淡盐水漱口多次。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酸性果汁刺激咽喉。观察儿童精神状态与尿量,若出现呼吸急促、拒食或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家长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疗程,完成整个治疗周期以防复发。

皮肤性病科皲裂型手足癣用药

王晓彦
王晓彦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皲裂型手足癣可遵医嘱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药物。皲裂型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足跟或手掌皮肤干燥、皲裂、脱屑,严重时伴有疼痛和出血。

1、硝酸咪康唑乳膏

硝酸咪康唑乳膏适用于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皲裂型手足癣。该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能缓解皮肤皲裂、瘙痒等症状。使用时应避免接触眼睛及其他黏膜部位,对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局部刺激、烧灼感等不良反应。

2、联苯苄唑乳膏

联苯苄唑乳膏对表皮癣菌、酵母菌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皲裂型手足癣。该药物能干扰真菌细胞膜合成,改善皮肤皲裂、脱屑症状。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

3、盐酸特比萘芬乳膏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发挥抗真菌作用,适用于由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等引起的皲裂型手足癣。该药物能有效改善皮肤皲裂、干燥症状,使用时应避免接触眼、口等部位。对特比萘芬过敏者禁用,用药部位可能出现灼热感、刺痛等反应。

4、水杨酸软膏

水杨酸软膏具有角质溶解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皲裂型手足癣。该药物能软化角质层,促进皲裂皮肤修复,但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皮肤破溃处禁用,使用后可能出现皮肤刺激、脱屑等反应。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避免与其他外用药物同时使用。

5、尿素软膏

尿素软膏能增加皮肤水合作用,改善皲裂型手足癣引起的皮肤干燥、皲裂症状。该药物通过溶解角质蛋白促进角质层水合,但无直接抗真菌作用,需配合抗真菌药物使用。避免接触眼睛,用药部位可能出现轻微刺激感。对尿素过敏者禁用,皮肤感染部位慎用。

皲裂型手足癣患者日常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等,有助于皮肤修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内科流行性脑膜炎儿童预防用药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流行性脑膜炎儿童预防用药主要有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等疫苗类药物,以及利福平片、头孢曲松钠注射剂、环丙沙星片等抗生素类药物。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可通过接种疫苗和药物预防降低感染风险。

一、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用于预防A群、C群、W135群和Y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该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帮助儿童建立免疫屏障。接种对象主要为2岁以上儿童及高危人群,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等轻微反应,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二、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可预防A群、C群、W135群和Y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感染,适用于2月龄以上婴幼儿。与多糖疫苗相比,结合疫苗能诱导更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保护效果更持久。接种程序需根据儿童年龄和疫苗类型制定具体方案。

三、利福平片

利福平片作为化学预防用药,适用于与脑膜炎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有效清除鼻咽部携带的脑膜炎奈瑟菌。使用前需评估儿童肝功能,避免与某些抗癫痫药物联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尿液变色。

四、头孢曲松钠注射剂

头孢曲松钠注射剂可用于不能耐受利福平的儿童接触者预防。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其对脑膜炎奈瑟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单次肌肉注射即可达到预防效果,但青霉素过敏儿童需谨慎使用。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短暂肝功能异常。

五、环丙沙星片

环丙沙星片适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密切接触者的预防,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作用。该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影响,故不推荐用于低龄儿童。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消化道症状,用药期间应避免阳光直射。

家长应按时带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中的脑膜炎疫苗接种,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与患者密切接触后,需在医生指导下24小时内启动药物预防。日常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预防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

消化内科各种胃病的不同症状及用药

陈国栋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胃病的症状和用药需根据具体类型区分,常见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和胃癌,症状与用药各有差异。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和反酸。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以及胶体果胶铋胶囊杀灭幽门螺杆菌。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

2、胃溃疡

胃溃疡以规律性上腹痛为主要特征,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或缓解。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异常。治疗药物可选择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减少胃酸分泌,枸橼酸铋钾颗粒促进溃疡愈合,若合并感染需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患者应戒烟酒,减少咖啡摄入。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早饱、嗳气和上腹灼热感,通常无器质性病变。发病与胃肠动力障碍或内脏高敏感性相关。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复方消化酶胶囊帮助消化,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肠蠕动。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食物。

4、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夜间平卧时加重。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有关。治疗常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抑制胃酸,莫沙必利片增强食管蠕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食管黏膜。睡眠时抬高床头,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5、胃癌

胃癌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消瘦、呕血和持续性腹痛。高危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和萎缩性胃炎。需通过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肿瘤科方案。日常应定期胃镜筛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

胃病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饥过饱,保持情绪稳定。不同胃病用药差异显著,须经消化科医生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购药。若出现呕血、黑便或体重骤降等报警症状,应立即就医。规律复查胃镜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尤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