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症什么病

血液内科编辑 医路阳光
23次浏览

关键词: #贫血 #红细胞 #贫血症

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由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变形为镰刀状,引发贫血疼痛和器官损伤。治疗需综合药物干预、输血疗法和骨髓移植

1. 遗传因素

该病由HBB基因突变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若为携带者,子女有25%概率患病。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孕前筛查能降低遗传风险。携带者虽无症状,但需避免缺氧环境。

2. 病理机制

异常血红蛋白S在缺氧状态下聚合,使红细胞扭曲成镰刀形。这些细胞易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同时堵塞微血管引发疼痛危象。脾脏功能受损会增加感染风险,血管闭塞可能造成器官缺血。

3. 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包括慢性疲劳、生长迟缓和反复感染。疼痛危象常见于骨骼、胸腹部,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严重并发症包括中风、肺动脉高压和视网膜病变,需定期进行经颅多普勒和眼科检查。

4. 治疗措施

羟基脲可增加胎儿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危象发作频率。每月输血维持血红蛋白>90g/L,需配合铁螯合剂预防继发性血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适用于配型成功的儿童患者。

5. 日常管理

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防止血液浓缩,避免高海拔和剧烈运动。接种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发热超过38.5℃需立即就医。补充叶酸每日1mg改善造血功能,疼痛发作时可使用热敷和非甾体抗炎药。

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症需终身管理,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诱因有助于个性化治疗,新型基因编辑疗法为未来治愈提供可能。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