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怎样造成的?如何治疗

动脉硬化是血管壁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导致管腔狭窄的慢性病变,主要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治疗需控制危险因素,结合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
1. 遗传因素
约30%动脉硬化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基因缺陷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异常,血液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建议直系亲属定期检测血脂,必要时进行基因筛查。
2. 环境因素
长期高脂饮食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每日饱和脂肪摄入超过30克可使风险增加40%。吸烟者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是不吸烟者的2-3倍。空气污染物PM2.5每增加10μg/m³,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上升15%。
3. 生理因素
高血压患者血管承受压力增大,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脂质更易沉积。糖尿病患者血糖超过7mmol/L时,糖基化终产物直接损伤血管壁。肥胖人群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会促进斑块形成。
4. 外伤与感染
血管机械性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启动修复过程可能过度反应。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会诱发血管壁慢性炎症,加速动脉硬化发展。
5. 病理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胆固醇代谢减慢,肾病患者尿毒症毒素损伤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
治疗方法分为三个方向:
药物方案首选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可降低LDL-C 50%以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预防血栓。严重狭窄时需血管支架植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
饮食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摄入深海鱼200克以上,选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每日膳食纤维不低于25克,可来自燕麦、杂粮等。
运动处方推荐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抗阻训练每周2次,重点锻炼大肌群。血压偏高者避免高强度无氧运动。
动脉硬化防治需要长期综合管理,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已经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使动脉硬化进展速度降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