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常规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喂养需特别关注营养供给、消化能力和喂养方式,避免发育迟缓或并发症。关键点包括母乳强化、少量多次喂养、监测生长曲线和补充维生素。
1. 母乳喂养与强化
母乳是早产儿最佳食物,但需根据胎龄和体重调整。胎龄小于34周或体重低于2公斤的早产儿,建议添加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和蛋白质。每100毫升母乳添加1包强化剂,使能量密度从67千卡提升至80-85千卡。无法母乳喂养时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配方奶高30%。
2. 喂养频率与方式
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初始每次喂养量1-2毫升,每2-3小时一次。使用专用早产儿奶瓶或鼻胃管喂养,奶嘴应选择超慢流速型。喂养时保持45度角,喂后竖抱拍嗝20分钟。出现喂养不耐受时表现为奶量残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需暂停喂养并就医。
3. 营养补充方案
所有早产儿出生后每日补充维生素D 800-1000IU,持续至矫正月龄3个月。铁剂从矫正月龄2周开始补充,每日2-4mg/kg直至1岁。母乳喂养儿需额外补充钙磷制剂,每日元素钙120-140mg/kg,磷60-90mg/kg。使用强化营养方案后,体重每日应增长15-20克/公斤。
4. 生长监测要点
每周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绘制矫正月龄生长曲线。理想状态下体重增长曲线应与标准曲线平行。矫正月龄40周时进行营养评估,包括血常规、骨密度和神经发育测试。发现生长迟缓需调整强化营养方案,必要时转诊新生儿营养专科。
早产儿喂养需要持续监测和动态调整,矫正月龄6个月内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定期进行发育评估,配合儿科医生、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喂养过程中记录每日摄入量、大小便次数和体重变化,出现拒奶、呕吐或腹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