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常规的注意事项

妇产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34次浏览

关键词: #早产 #早产儿

早产儿喂养需特别关注营养供给、消化能力和喂养方式,避免发育迟缓并发症。关键点包括母乳强化、少量多次喂养、监测生长曲线和补充维生素

1. 母乳喂养与强化

母乳是早产儿最佳食物,但需根据胎龄和体重调整。胎龄小于34周或体重低于2公斤的早产儿,建议添加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和蛋白质。每100毫升母乳添加1包强化剂,使能量密度从67千卡提升至80-85千卡。无法母乳喂养时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配方奶高30%。

2. 喂养频率与方式

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初始每次喂养量1-2毫升,每2-3小时一次。使用专用早产儿奶瓶或鼻胃管喂养,奶嘴应选择超慢流速型。喂养时保持45度角,喂后竖抱拍嗝20分钟。出现喂养不耐受时表现为奶量残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需暂停喂养并就医。

3. 营养补充方案

所有早产儿出生后每日补充维生素D 800-1000IU,持续至矫正月龄3个月。铁剂从矫正月龄2周开始补充,每日2-4mg/kg直至1岁。母乳喂养儿需额外补充钙磷制剂,每日元素钙120-140mg/kg,磷60-90mg/kg。使用强化营养方案后,体重每日应增长15-20克/公斤。

4. 生长监测要点

每周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绘制矫正月龄生长曲线。理想状态下体重增长曲线应与标准曲线平行。矫正月龄40周时进行营养评估,包括血常规、骨密度和神经发育测试。发现生长迟缓需调整强化营养方案,必要时转诊新生儿营养专科。

早产儿喂养需要持续监测和动态调整,矫正月龄6个月内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定期进行发育评估,配合儿科医生、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喂养过程中记录每日摄入量、大小便次数和体重变化,出现拒奶、呕吐或腹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