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和副作用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等功效,但操作不当可能引起烫伤或加重实热症状。正确使用可缓解痛经、关节疼痛,需注意体质辨识与操作规范。
1. 温经散寒
艾灸的热力能渗透肌肤直达深层组织,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胃寒腹痛。临床常用关元穴、三阴交配合艾条悬灸,每次15-20分钟,月经前一周开始连续施灸。寒性腰痛患者可配合命门穴、肾俞穴隔姜灸。
2. 扶阳固脱
对于阳气虚脱的慢性腹泻、压力性尿失禁,艾灸神阙穴(肚脐)能提升中气。采用艾炷直接灸时需垫食盐防止烫伤,老年人建议改用温灸盒更安全。产后尿失禁可加灸中极穴配合凯格尔运动。
3. 防病保健
日常保健灸足三里穴可增强免疫力,研究显示每周灸2次能降低感冒频率。过敏性鼻炎患者可灸迎香穴配合大椎穴,但阴虚体质者应控制频次,每周不超过1次以免伤阴。
4. 潜在副作用
实热体质者施灸可能出现口干、便秘,需提前进行舌诊辨识。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迟钝,要严格控制艾条距离防止低温烫伤。面部施灸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建议先在手臂测试过敏反应。
艾灸作为中医外治法需辨证施治,初次使用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保健类艾灸每周2-3次为宜,治疗性艾灸需按疗程规范操作,施灸后注意保暖避风,两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