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个什么病

血液内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18次浏览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及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该病与基因突变、环境暴露、放化疗史等因素相关,治疗需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1. 遗传因素

约10%-15%患者存在家族性基因突变,如RUNX1、GATA2等基因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部分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后期可能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 环境暴露

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如油漆、汽油)、重金属(铅、汞)及杀虫剂可损伤造血干细胞。烟草中的致癌物通过血液循环影响骨髓微环境,持续暴露5年以上风险显著增加。

3. 治疗相关因素

既往接受过烷化剂类化疗(环磷酰胺、白消安)或盆腔放疗的患者,可能在治疗后5-7年出现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放射线导致DNA双链断裂,诱发TP53等抑癌基因失活。

4. 年龄相关改变

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与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异常等衰老机制相关。老年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下降,累积的体细胞突变易形成优势克隆。

治疗方案需结合IPSS-R评分系统制定:

低危组患者首选支持治疗,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达依泊汀α每周40000IU)、血小板输注(维持>10×10⁹/L)及抗感染管理(左氧氟沙星500mg每日预防)。中危-1组可尝试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20mg/m²×5天,28天周期)。高危组患者应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常用氟达拉滨联合白消安。

饮食调理建议每日摄入高铁食物(猪肝50g/日、菠菜200g),配合维生素C(100mg/次)促进吸收。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烹饪时保证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骨髓象变化,每3个月复查染色体核型。出现发热、明显出血或血红蛋白持续低于60g/L时应及时血液科就诊。新型靶向药物如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的临床试验为高危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