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肠穿孔的原因及治疗

关键词: #肠梗阻
关键词: #肠梗阻
肠梗阻和肠穿孔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主要与机械性阻塞、炎症、外伤或肿瘤等因素相关,需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手术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1. 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机械性因素如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占60%以上;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肿瘤压迫或浸润;以及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导致的麻痹性肠梗阻。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不完全性梗阻可尝试保守治疗,使用促动力药如新斯的明、红霉素。完全性梗阻或绞窄性梗阻需紧急手术,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
2. 肠穿孔多由消化性溃疡、憩室炎、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引起,肠道肿瘤晚期也可导致自发性穿孔。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板状腹。确诊需立位腹平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治疗原则是尽快手术修补穿孔,常见术式包括单纯穿孔缝合术、胃大部切除术(溃疡穿孔)、肠段切除吻合术。术后需静脉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
3. 预防措施包括: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高纤维饮食预防憩室炎;溃疡患者规范抑酸治疗;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排便排气停止超过12小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肠梗阻和肠穿孔属于外科急症,及时识别症状并干预是关键。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通过腹部超声或CT监测恢复情况,饮食调整需持续3-6个月。长期存在慢性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者应排查潜在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