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是什么意思

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是指非外力作用导致的脑内血管破裂出血,主要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破裂、淀粉样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碍及肿瘤性出血五种类型。
1、高血压性脑出血: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下降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时易破裂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典型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伴肢体偏瘫。治疗需紧急降压,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
2、脑血管畸形破裂: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壁结构缺陷易自发破裂。多见于青壮年,常以癫痫发作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确诊需脑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
3、淀粉样血管病: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脑血管壁导致脆性增加,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好发于脑叶皮质下区域,出血常呈多灶性反复发作。目前缺乏特效治疗,以控制血压和预防再出血为主。
4、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药物过量、血友病等凝血异常疾病可诱发自发性出血。出血范围较广且不易止血,需立即输注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同时处理原发病。
5、肿瘤性出血:
脑原发肿瘤或转移瘤新生血管结构异常,易发生瘤内出血。常见于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转移等,出血后肿瘤占位效应加重。需结合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
预防非创伤性颅内出血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用力,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延缓血管病变,中老年人可进行经颅多普勒筛查脑血管异常,出血恢复期患者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饮食注意低盐低脂并保证充足膳食纤维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