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是血液凝固的两种不同途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机制、参与因子和反应速度。内源性凝血由血管内膜损伤或血液接触异物表面激活,外源性凝血则由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触发。
1、启动机制:
内源性凝血通过血管内皮损伤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启动级联反应;外源性凝血依赖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组织因子(Ⅲ因子)与Ⅶ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前者属于内部接触激活,后者为外部创伤信号传导。
2、参与因子:
内源性凝血涉及Ⅻ、Ⅺ、Ⅸ、Ⅷ等血浆凝血因子,需钙离子参与;外源性凝血核心为Ⅲ因子和Ⅶ因子,两者最终共同激活Ⅹ因子。内源性途径因子数量更多,反应链条更长。
3、反应速度:
外源性凝血可在15-20秒内快速形成止血栓,适合急性创伤止血;内源性凝血需3-6分钟完成,主要应对血管内缓慢形成的血栓。速度差异源于组织因子直接激活的生物学特性。
4、生理意义:
外源性凝血是机体应对组织损伤的第一道止血防线,内源性凝血更多参与病理性血栓形成。两者在共同途径汇合前各自独立,但存在交叉激活现象,如Ⅶa可激活Ⅸ因子。
5、检测方法: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正常值25-35秒;凝血酶原时间(PT)评估外源性凝血状态,正常值11-14秒。实验室通过这两项指标鉴别凝血障碍类型。
维持正常凝血功能需保证维生素K摄入以合成Ⅱ、Ⅶ、Ⅸ、Ⅹ因子,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血流淤滞。出现异常出血或血栓倾向时,应及时检测APTT与PT值,必要时进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等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