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膏指的是瘦肉还是肥肉

中医里的膏并非单纯指瘦肉或肥肉,而是指动物脂肪组织经特定工艺熬制后的半固态产物。膏的质地与功效主要与原料部位及加工方式相关,主要有动物板油、皮下脂肪、骨髓油三种来源。
1、板油:
板油特指动物腹腔内包裹肾脏的脂肪层,中医称为“网油”或“花油”。这类脂肪组织结构致密、熔点较高,熬制后形成的膏质地洁白细腻。传统中医认为板油膏具有润燥通便功效,常用于治疗肠燥便秘,如《伤寒论》中记载的猪膏发煎便以猪板油为主药。
2、皮下脂肪:
取自动物皮下组织的脂肪层,俗称“肥膘”。这类脂肪含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熬制后呈半透明膏状。在中医外治法中常用作膏药基质,利用其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承载药效成分,如传统狗皮膏药即以狗皮下脂肪熬膏为基质。
3、骨髓油:
源自动物长骨骨髓的脂肪成分,需敲骨取髓后熬炼。骨髓膏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与磷脂类物质,中医认为其具有补肾填精作用,常用于制作滋补膏方。典型如鹿髓膏被用于改善精血亏虚症状。
4、特殊部位脂肪:
某些动物特定部位的脂肪具有特殊药用价值,如传统水獭肝膏取水獭肝脏周围脂肪,用于治疗虚劳咳嗽;而熊脂膏则取自棕熊腹部脂肪,古代用于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
5、现代应用:
当代中医对动物脂肪的应用更注重科学配伍,通常将不同部位脂肪按比例组合,或与植物油调和以改善口感。如阿胶膏中常添加驴皮脂肪与芝麻油,既保留传统功效又提升服用适口性。
日常使用动物脂肪膏方需注意体质辨证,湿热体质者应慎用。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部位熬制的膏方。熬制过程需严格控温避免焦化,成品应冷藏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服用期间宜搭配健脾化湿食材如山药、薏苡仁等,避免滋腻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