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
1、患者:
手足口病急性期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皮肤黏膜的疱疹破溃后病毒可污染环境,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
2、隐性感染者:
部分感染肠道病毒后不出现明显症状,但体内仍携带病毒并具有传染性。这类隐性感染者难以识别,容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造成聚集性传播。
3、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传播,儿童因手部卫生意识薄弱更易通过接触感染。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接触污染物后未洗手即进食可导致感染。
4、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时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在密闭空间内,飞沫气溶胶也可能造成空气传播。
5、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或食物,若处理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均可导致病毒经消化道感染。
预防手足口病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其用品需专用并消毒。托幼机构需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紫外线或含氯消毒剂消毒。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